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EPR實驗 貝爾定理 全像攝影 」,是什麼?

「EPR實驗  貝爾定理   全像攝影  一即一切,是什麼?
1.EPR實驗
●「波、粒」雙重性辯論,是什麼?
*1927年10月,在比利時布魯塞爾舉行一次極為重要的物理科學會議,會議的名稱為「愛因斯坦波爾」辯論系列,會議的目的為辯論「量子力學」是否是「實相」的終結圖像,與會的主要科學家有愛因斯坦波爾德布洛意海森堡波恩等大師。
#會議的主要目,的是波爾要宣佈「波、粒」雙重特性的重要論點。這個論點若被大家接受,則「量子力學」的理論就算完備無缺。
#會中愛因斯坦提出一連串的「思考性實驗」來質疑波爾的辯論「量子力學理論」
參閱:網路版【愛因斯坦波爾會議的辯論系列】。


●「EPR實驗,是什麼?
*在1935年愛因斯坦波多斯基(Boris Podolsky)和羅森(Nathan Rosen)等三人共同提出一個有名的實驗(後來被稱為EPR實驗),要點如下:
#假設在空間裡有「A」「B」兩個很接近的粒子(如「零自旋」粒子系統的兩個電子),它們在動,因此有動量。依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,我們是無法同時精確的測量其中任何一個粒子的「位置」「動量」,但物理定理卻是允許我們精確地測量「A粒子」「B粒子」的總動量和粒子間的距離。
#現在假設兩個粒子互相作用後,以接近光速、且彼此以相反方向飛離到宇宙的兩端,如此大的距離就可以排除兩粒子間任何信號的即時聯繫。
#現在假設宇宙一端的物理學家進行測量「A粒子」的動量,依據總動量作用前後不滅的原理,他不必再測量「B粒子」的動量,卻能知道「B粒子」的動量。
#物理學家在測量「A粒子」的動量時,當然會干擾到「A粒子」,使得「A粒子」的動量不確,但應該不會干擾宇宙另一端「B粒子」的動量(因為兩粒子間的信號無法即時聯繫),透過這樣的過程,這位物理學家可以在不干擾「B粒子」的狀況下明確地知道它的動量和位置,這豈不是違背了海森堡的不確定原理?因此量子理論是不完備的!形成一個無法突破的公案。


●「EPR實驗及推論的可能盲點,是什麼?
*延宕29年後,亦即在1964年,貝爾(J. S. Bell)找到「EPR實驗」及推論的可能盲點。那就是質疑「思考性實驗」所在的空間具有什麼特質?亦即質疑巨觀宇宙的物理定理是否可以適用於「微觀宇宙」?於是提出一篇論文(後來被稱為貝爾定理),其大意是:
#假設「EPR實驗」裡的「A粒子」「B粒子」所在的空間是具有「地域相依性」的實相,那其結果就會導致「貝爾不等式」(Bell's  inequlity),如果這不等式被破壞,那就證明「地域相依性」的因果關係是錯的。
#再度延宕了12年,亦即1976年,艾思培提出一個決定性的實驗設計,終於在1982年進行實驗,結果證明在「量子」層級以下的微觀宇宙是「非地域相依性」的,亦即訊息的傳遞方式和傳統的傳遞方式不同。訊息間的傳遞,完全不受空間的影響,遠在一百萬哩或近在一呎內的訊息,可以同時傳到。它代表的意思是,「同一個訊息,是同時存在微觀宇宙中的任何一點上」
2.貝爾定理
●「貝爾定理,是什麼?
*科學家在1982年實驗證明,在「次原子」(即量子層級)以下(10-15~10-33cm)的微觀宇宙裡,訊息場是「非地域相依」的,亦即不受「時間─空間」約束的,後被稱為「貝爾定理」
量子」一詞來自拉丁語quantum,意為「有多少」,代表「相當數量的某物質」。在物理學中常用到「量子」的概念,是指一個不可分割的基本個體。例如,「光的量子」是光的單位。
早期以為次原子粒子」,或稱為亞原子粒子」,例如:電子中子質子介子夸克膠子光子等等,就是量子」。後來由於實驗儀器精密度的改善,發現更多更微細的基本粒子為「量子」,例如:費米子(包含夸克輕子)以及玻色子(包含規範玻色子希格斯粒子)。
「貝爾定理」尚具有下到的特性:
(1)不需要場或任何媒介來傳遞訊息。
(2)訊息的傳遞不費時間。
(3)訊息的傳遞速度是當下的,不受光速限制。
3.「貝爾」定理,符合佛說的:「一即一切;一切即一」的邏輯
●「沒有時空相的貝爾定理,是什麼?
「沒有時空相的貝爾定理」,就是「非地域相依」的「貝爾定理」。就佛家的語言來說,就是「一即一切  一切即一」的境界。
#佛家所談的「四聖」法界,心念波的傳遞就具有「非地域相依性」的境界,亦即符合「貝爾定理」的條伴。心念波的傳遞是立即的,是不會減弱的,也不會延遲的。這種境界,正是佛所的「一即一切  一切即一」的境界,所以才說佛性是「盡虛空 遍法界」
○訊息波微細度在「分子」以上的任一處空間裡,很明白的可以知道它是「遍布」無數無量的訊息波頻。譬如任一處空間,同時具有「無數的宇宙線,無數的短波波頻,無數的電視波頻,無數的手機波頻…」。


●「全像攝影」,是什麼?
「全像攝影」,符合「一即一切;一切即一」的現象。
「全像攝影」是一種照相技術,可以記錄被攝「物體」反射(或透射)光波中的「全部信息」(振幅、相位),這種被攝到的訊息,和一般照相的訊息不同,它包含了原始場景光波中每個點的「全部信息」,換言之,通過「全像攝影膠片」上的任意一個小部分,可以還原出整個場景的「全部信息」
若將「全像攝影膠片」切割成若干小部分,但通過每個小部分都可以觀察到整個原來的場景。但,因為「全像攝影膠片」的尺寸減小,解析度會隨之而降低,因此所呈現的場景會變得較模糊。
4.「貝爾」定理的參考資料
●《心靈與科學的橋》(Bridging Science and Spirit),傅理德曼 著  【新時代系列104】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