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佛 佛法 唯心所現 唯識所變 不二法」,是什麼?

「佛  佛法  唯心所現  唯識所變  緣起法 不二法」,是什麼?
1.佛
●「從人的角度看佛」,是什麼?
「佛」,就是「弗人;非人」,亦即了脫:「愛;取;有;妄想;分別;執著…」等心意識的人;亦可以說是具足「覺有情」的人。
「佛」,最簡單的定義,就是具足「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;大圓鏡智;無上正等正覺;⋯」的人。
*佛陀的梵文是「Buddha」,其意就是「覺者」,表示具有「人格的完美者」
太虛大師有云:「仰止唯佛陀,完成在人格。人成即佛成,是名其現實」
「人成即佛成」,是指做人的標準是:「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;⋯」。做到了,他就是「佛」
「佛」,比較正式的定義,就是具足:「如來智慧德相;大智慧;般若智慧;⋯」的人。
「佛」,也可以定義為,具足「絕對真心;真心;本心;⋯」的人。
「絕對真心;真心;本心;⋯」,就是放下:「妄想、分別、執著;萬絕放下;離名離相;⋯」的心。
參見:【「真心 vs 妄心」示意圖】


「真心 vs  妄心」示意圖.jpg


#所謂具足「絕對真心;真心;本心;⋯」的人,就是對一切境緣,必然會以「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:⋯」來面對,一般則寫成用「覺性」來面對。
○《禪宗直指》云,「凡夫一念覺,即一念是佛。佛一念不覺,即一念是凡夫。佛與凡夫,只在覺與不覺而已」
△一般而言,「覺;覺性」是有層次的。
參見:【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】
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.jpg
● 從「妄想執著」的角度看「佛」,是什麼?
*《華嚴經》云,「奇哉!妙哉!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『妄想執著』,不能證得。若離『妄想執著』,自然智、清淨智、無師智,顯前時你就是佛,佛就是你,這是沒有分別的」
#《華嚴經》亦證實「佛」,就是具足「如來智慧德相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;⋯」的人。
「佛」「特徵;標準」很多,在《佛說無量清淨平等覺經》的經題就標明「清淨;平等;覺」「佛」的標準,亦為「佛」的異名。
△依《壇經》的標準,可以取「無念無相無住」做為「佛」「特徵;標準」
△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可以取「不取於相+如如不動」做為「佛」「特徵;標準」
老師則常以「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無住生心」做為「佛」「特徵;標準」
○要做「佛」,回歸到佛的「本來面目」,唯一要做的就是「萬緣放下」,包括: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
● 從「性」的角度看「佛」,是什麼?
「佛」,可以代表「佛性」「佛性」就是:「如來;真心;自性;真如…」等的本體。
# 《金剛經》云,「如來者,即諸法如義」。又云,「如來者,無所從來,亦無所去,故名如來」。所以「如來」,就是《心經》所說的「自在」,一般人則稱「如來」的異名為:「如來本體;如來心體;如來;佛性;真如;真如自性;自性;本心;真心;本來;本來面目;第一義;本地風光;如來藏;一乘寂滅場;大光明藏;無量光無量壽;阿彌陀佛;無邊妙用;本地風光…」等。
○《永嘉證道歌》云,「不見一法即如來,方得名為觀自在」「體相用」三大示意圖.jpg
「如來」,代表「心中一絲不掛」,代表「不起心+不動念」,代表「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。依《壇經》的說法,「如來」,代表「心如明鏡臺;大圓鏡智…」
老師則說,「佛」就是「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者。
*從科學角度來看,「佛性」是一種訊息場,它的振幅微細度是「次次次原子」的大小,它的載體是「零點能量」
參見:13「零點能量」


● 從「體相用」的角度看「佛」,是什麼?
「如來;佛;佛性」,具足「體大;相大;用大」等三大成分,且三者一如。
參見上圖:「體相用」三大示意圖
「如來;佛;佛性」起作用,就稱為「如來智慧」,又稱為「般若;般若智慧;大圓鏡智…」
#依《壇經》的定義,「般若智慧」,就是「心量廣大,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,應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去來自由,心體無滯」
#世間法也講「智慧」,但「世間智慧」「出世間智慧」是不同的。
參見:「般若智慧 vs 俗智俗慧」的比較表


「般若智慧 vs 俗智俗慧」比較表.jpg


● 從「修行」的角度看「佛」,是什麼?
「佛」,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就是「空四相;空四見」,就是功夫達究竟圓滿者。
「空四相」,就是「無我相+無人相+無眾生相+無壽者相」。亦即心中完全了脫這「四相」
「四相」的訊息波微細度,依方便說,大約為「原子~淺層次原子」的大小。
「空四見」,就是「無我見+無人見+無眾生見+無壽者見」
「四見」的訊息波微細度,依方便說,大約為「次原子~深層次次原子」的大小。
*功夫達究竟圓滿者,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就是「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。依《壇經》的標準,就是「無念為宗+無住為本+無相為體」。依臨濟禪師的標準,就是「離名離相」
臨濟禪師的偈:「沿流不止問如何,真照無邊說似他。離相離名人不稟,吹毛用了急須磨」
● 從「訊息場論」的角度看「佛」,是什麼?
「佛」,就是以「零點能量」為載體的「本元訊息場」
「零點能量」(Zero Point Energy),是指溫度降到攝氏(-273)度時,量子宇宙中最微細基本粒子所具有的最低簡諧振動能量。但是從:「常寂光淨土;一真;絕對一心;全波是水+全水是波」的角度來看,「零點能量」(Zero Point Energy),就是無限大的微細能量(動靜一如,不談振動能量)。
「零點能量」的簡諧振動振幅,大約是「次次次原子」的大小。
△依此推論,以「零點能量」為載體的「本元訊息場」,其振幅大小,大約是「次次次原子」
#以「零點能量」為載體的訊息場,就是「如來性體」的訊息場,一般稱它為「佛性;自性」,科學家稱它為「本元訊息場」
2.佛法
●「佛法」,是什麼?
「佛法」佛陀多生累劫生命歷練中「自受用+自內證」的經驗告白。「佛法」,依筆者的方便說,可以分為:佛的憲法和佛的基本法。
#佛的憲法是:「眾生是佛」
#佛的基本法有三,分別是:
(1)「唯心所現;唯識所變」
(2)「緣起法」
(3)「不二法」
● 「學佛法的目的」,是什麼?
*學佛法的目的,至少有二個:
(1)「佛法」告訴我們怎麼做一個「真正作主」的人。
(2) 「佛法」告訴我們如何「了脫生死」,回到真正的老家。


●「眾生是佛」,是什麼?
「眾生是佛」,是佛法的憲法,也是佛法的重要元素之一。
「眾生是佛」,代表「心佛眾生三無差別;貪瞋痴慢疑;色受想行識;財色名食睡;名聞利養權;生死病痛老死;殺盜淫妄…」等都是佛,所以「萬法不二,眾生平等,眾生是佛」
#本文特別強調「眾生是佛」的重要內涵是,當面對一切眾生時,能保持「絕對一心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;平等性智」
「眾生是佛」,所以「一花一菩提,一葉一如來」


●「眾生是佛」,我為什麼看不見?
*因為凡夫用的「心」「意識心」,是被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障礙的「心」,就像陽光被雲遮住一樣,看不清宇宙的事實真相,佛稱之為「迷」
#經典所強調的「不取於相+如如不動;離名離相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;…」等,其目的都是破自心的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
○唯有破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,才能得「平等心;清淨心」,才能成就「佛道」
●「禮敬眾生」,是什麼?
*眾生是佛,「一切眾生」皆具有佛性,皆堪作佛,皆是「未來佛」。所以佛陀禮敬一切眾生,不輕視一切「菩薩;眾生」,用「平等心」來面對一切眾生。
#當下具足「平等性智」,就是「佛」,就能看到「眾生是佛;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」
○成佛必須具足「平等性智」,因此「禮敬眾生」是成佛的資糧。
# 十大願王普賢菩薩的第一願是:「禮敬諸佛」,廣義的解釋就是「禮敬眾生」,亦即面對一切眾生時,均須保持「絕對一心+眾生平等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;平等性智」
普賢菩薩發願云:「禮敬諸佛者,所有盡法界,虛空界,十方三世一切佛剎,極微塵數,諸佛世尊,我以普賢行願力故,深心信解,如對目前,悉以清淨身語意業,常修禮敬」
●「對心住心;對境落境」,是什麼?
「對心住心;對境落境」,代表:「起心動念;具足妄想執著;具足分別心」,所以是「迷」,看不清「宇宙事實相;心;性;佛性;…」是什麼?
#修行的重點是面對自己的「心」。看到別人的不是,就是具足「分別心」,所以是「迷」,所以不是「佛」。故《六祖壇經》云,「若真修道人,不見世間過」
○有一次佛印禪師與蘇東坡兩人的一段對話,如下:
蘇東坡佛印禪師:「你看我現在像什麼?」
佛印禪師回說:「像一尊佛」
蘇東坡聽了之後滿懷得意。
此時,佛印禪師反問蘇東坡「那你看我像什麼?」
蘇東坡毫不考慮地回答:「你看起來像一堆牛糞!」
佛印禪師微微一笑,雙手合十說聲:「阿彌陀佛!」
#《指月錄》卷四的一段對話波羅提和國王的一段對話,如下:
○國王問說,【性在何處?】
波羅提回答說,「性在作用,王自不見?」
○國王又問,「於我有否?」
波羅提回答說,「王若作用,無有不是,王若不用,體亦難見」
3.唯心所現  唯識所變
●「唯心所現;唯識所變」,是什麼?
「唯心所現;唯識所變」,是唯識宗所建構佛法的理論基礎。淨空法師說,「唯心所現」的叫做「一真法界;實質相分」
「唯識所變」的叫做「十法界;影像色境」
「唯心所現」,是指由「真心;如來性體」直接(應生或感召)而現的一切相,稱為「一真法界;平等法界;不思意解脫法界;心佛眾生三無差別法界;相似即佛法界;實質相分」。一般而言,這是原型的第八意識。
「唯識所變」,是指透過凡夫的「意識心」加工,將「一真法界」再緣生成「十法界;六道法界;影像色境」
「意識心」的材料,就是每個人的「妄想;分別;執著;色受想行識五蘊;貪瞋痴慢疑五毒…」等。


●「唯心所現」,是什麼?
「唯心所現」,是指「本心;清淨心…」受到「一念無明」的攪動而應現的初始態(原型)宇宙,稱為「一真法界」
#《楞嚴經》云: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
*唯心所現的「心」,是指「本心;真心;清淨心;一真;自性;真如;實相無相;佛地;常寂光淨土…」,依《壇經》的標準,「本心;真心;…」具有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的特性。
#為什麼會產生「唯心所現?」,因為「心能」本自具足「能生萬法」,且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的隨「識;識心」的攪動而「應現」


●「唯識所變」,是什麼?
「唯識所變」,所變的是指從初始態(原型)的「一真法界」變成「十法界;宇宙萬有」,是生滅相。
「唯識所變」「識」,可以是「第八意識;第七意識;第六意識」
當指第八意識時,叫做「初能變」
當指第七意識時,叫做「第二能變」
當指第六意識時,叫做「第三能變」
「變」,是指依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「變」「心能」是提供「不思善,不思惡」的變。

參見:【十法界「心念波微細度、障礙度」的示意表】
十法界「心念波微細度、障礙度」的示意表.jpg
 
●「一真法界」,是什麼?
*由第八意識的第一念「無明」「應現」「三細」,叫做「一真法界」
#初始態(原型)的「一真法界」,是沒有「分別;執著」「清淨本然」法界。
「一真法界」的所有相,透過「身口意;境緣」,不斷的和第六、七意識的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— 產生交互作用,即形成「業」,一般稱它為「十法界;六道法界」
○《宗鏡錄》云,「如來常說,諸法所生,唯心所現。一切因果,世界微塵,因心成體」


●「第六意識;第七意識;第八意識」,是什麼?
參考:【檔案:17「心意識  妄想  執著  三界唯心  萬法唯識  靈」,是什麼?】
4.不二法
●「不二 」,是什麼?
「不二」,沒有「法」的介入,是一真的概念,是「佛、佛地」的概念,也就是具足「唯一的、絕對的、沒有比較的、佛性的、空性…」等的想法,因為一切的一切,都是虛妄相,都是「如來性體」的所有相。
「不二」,依《維摩經》的標準,是「無有文字言語」的,是「絕對」的。
「不二」,是法身大士修持的法門。


●「不二法」,是什麼?
「不二法」,代表有「法」的介入,所以是「一真法界」的想法,其微細度較「不二」粗些。
「不二法」,就是「沒有比較;絕對;唯一」的法;就是一切都是「平等」的法;就是「不落兩邊,圓融無礙,如如平等,無分別…」等的想法。
「不二法」,是入「一真法界」所修的法門。
「不二法」,是菩薩修持的法門。
*《維摩經》載,文殊師利問維摩詰:「何等是不二法門?」維摩默然不應。曰:「善哉!善哉!無有文字言語,是真不二法門也」
「真不二」,代表「絕對的、一真的」,完全沒有「識」的作用存在。
「不二法」,具足「二而不二;中道」的思惟,是佛法的哲學觀,是不分宗派的。
「不二法」的基本論點就是「一即一切、一切即一」的絕對觀念。現代物理學上的統一論,或一元論,其論點較接近沒有比較的「絕對」觀念。
○在「如來果地;空」的境界裡,所呈現的是「空無邊處;識無邊處;無所有處;非想非非想處」的境界,那些都是沒有比較的「絕對」境界,因此要契入這個境界,首先要打破「相對」的觀念,譬如要打破:「空有、善惡、是非、生死、彼此…」等兩邊或兩端的觀念。
「中道」「二而不二」,是「不二法」的另一種呈現方式。
「中道」思想,明確地主張:不偏於空,也不偏於有,非空非有,亦空亦有,不落二邊,圓融無礙的思想,與「不二法」具有相互呼應的思惟。
法相宗「唯識」「中道」天台宗「實相」「中道」華嚴宗「法界」「中道」
●「不二法」的修行,是什麼?
*從修行的角度來看,「不二法」可以使修行者以「如如平等;無分別;超越對待」等方式來處理人事物,因而可以轉第七識為「平等性智」,以破除妄想、分別和執著的迷思。
#歷代禪宗祖師大德,譬如真常唯心系,以「不二法」為一門深入而修持成就者不在少數。
○利用「彼此不二、垢淨不二、生死不二、指月不二、色空不二、心佛不二、拳掌不二、水波不二…」等一句話,做為一門深入的修行,成功證得「內見自性不動」者,不在少數。
老師要求「佛地念佛」,亦是「不二法」的念佛方法。
「事一心」的修行原則亦是,就是「不二法」。其內涵是:只管攝住「唯識所變」的識,將它轉為「一念」「理一心」的修行原則,也是「不二法」
#修持「不二法」的最簡易有效的法門是:「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」,如下圖所示。
參見:16【禪;鬆禪吐納;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】
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