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轉識成智 轉靈成心 轉的方法 大圓鏡智」,是什麼?

「轉識成智   轉靈成心  轉的方法  大圓鏡智」,是什麼?


1.轉識成智
●「轉」,是什麼?
「轉」,簡單的定義就是「轉變;改變」
#就「體相用」三大而言,「轉」只能轉「相大;用大」「不能轉體大」
#佛法中「轉」的機制,就是「萬緣放下;心身歸零;一切法不用;離名離相;看破+放下;觀+離…」
「一切法」,包括「身;心;念;神;靈;山河大地…」
●「識」,是什麼?
「識」,就是「真心有感」而應生的「所有相」,是「虛妄想」。故《楞嚴經》云: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」
參見:03【三細相,是什麼?】


「識」,可以指「五蘊」。見下表:
五蘊層次示意圖.jpg


「識」,亦可以指「意識心;妄心;心意識;學習意識…」
「識」,若指「意識心」,則涵蓋「第八阿賴耶識、第七末那識、第六了別識」,及「眼耳鼻舌身」等五識。
參見:04【心意識;識】
「識」,若指「心意識」,則:
「心」代表「第八阿賴耶識」
「意」代表「第七末那識」
「識」代表「第六了別識」
「識」,若代表「第七末那識」,則它會綁架「真心」,主宰一切,故稱為「唯識所變」
參見:11【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】
●「智」,是什麼?
「智」,就是揩「般若智慧;大圓鏡智;大智慧…」
參見:【「般若智慧 vs 俗智俗慧」的比較表】


「般若智慧 vs 俗智俗慧」比較表.jpg


老師強調,「轉識成智」「轉靈成心」,是同一個意思。
●「轉識成智」,是什麼?
「轉識成智」,就是放下「妄心;意識心;學習意識」,可以成就「般若智慧」。參見上表:「般若智慧 vs 世間智慧」的比較表。
「轉識成智」,共機制是:「觀+離;看破+放下」
○當「轉」第八阿賴耶識「成智」,可以成就「大圖鏡智」
○當「轉」第七末那識「成智」,可以成就「平等性智」
○當「轉」第六了別識「成智」,可以成就「妙觀察智」
○當「轉」前五識「成智」,可以成就「成所作智」
○《壇經》云,「六七因中轉,五八果上轉;但轉其名,而不轉其體也」
*在「離名離相 → 捨識用根」下,可以「轉眼識、轉耳識、轉鼻識、轉舌識、轉身識」等前五識為成就如來事業之「成所作智」
「成所作智」,是指可以依「心能轉物力;善巧方便力」,幫助眾生成就「自利利他;願解如來真實義」之操作型智慧。
2.轉靈成心
●「轉靈成心」,是什麼?
「靈」,是指「第七意識的精神內涵」。人死後「靈」就代表「靈魂」
「靈魂」,是一種超自然現象,是主宰人或其他生物軀體的主角。大多數信仰者都認為「靈魂」是獨立存在的、是永恆不滅的。但事實上,「精神;靈魂」都是「如來性體;真心」的所有相,是有生滅的。就法界而言,人生前,清淨的「靈;靈魂」就是「精神」。帶「業」的人死後,「靈;靈魂」會流浪於六道十法界中,稱為「鬼魂」
*轉靈成心的「靈」,就是「靈魂;精神」。轉靈成心的「心」,是指「真心」,代表「大圓鏡智;平等性智;妙觀察智;成所作智」
3.轉識成智的方法
●「轉識成智的第一個方法」,是什麼?
「轉識成智」的第一個方法,是:16【禪;鬆禪吐納;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】
●「轉識成智的第二個方法」,是什麼?
「轉識成智」的第二個方法,是:「觀+離;看破+放下」
「觀」,是什麼?
「觀」,當名詞看時,代表「觀念;想法」
「觀」,當動詞時,則代表:用「離心意識」去看。亦相當於「看破」
#當動詞時的「觀」,不是用「眼識」看,而是用「離眼識的心」去看。譬如,「用眼根看;用天眼看;用慧眼看;用法眼看;用佛眼看」
「觀」的另一層意義就是「內觀」。就是「觀察念頭;聞性」
「離」,是什麼?
「離」,就是「放下心意識;離名離相;一法不存」
觀+離,是什麼?
觀+離,就是「放下心意識;離名離相;一法不存」的自己的內心。
參見::25【觀+離;看破+放下;離名離相】


4.轉「了別識」為「妙觀察智」
●「了別識」,是什麼?
「第六意識」,簡稱為「意識」,又名「了別識;第三能變識」,是以「我」為中心,形成「妄想;分別」的源頭。相當於外務經理位階。
「第六意識;了別識;第三能變識」,具有「比量」的能力,即各種比較推論的能力。包括:「思惟、分析、分別、審思、論證、推理、歸納…」等的能力。
「第六意識;了別識;第三能變識」,具有「非量」的能力:即「創造、想像、妄想、聯想、分別、比量、分析、論證、推理、歸納…」等的能力。
「第六意識;了別識;第三能變識」,具有「獨頭意識」的能力。亦即,可以不受第七識「情執」的影響下,進行獨立思考、獨立推理、獨立判斷。
「第六意識;了別識;第三能變識」,亦具有「現量」的能力,亦即在「定」中,可以依「觀想;觀照」,契入影像中的「現量」境界。
●「妙觀察智」,是什麼?
「妙觀察智」,是了掉「分別心」後,由第六意識轉得的智慧。
「妙觀察智」「能觀」諸法之「自相;相」「能觀」諸相非相,「能觀」諸法空相,「能觀」空中妙有。
5.轉第七意識(末那識)為「平等性智」
●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,是什麼?
「第七意識;末那識」,又稱為「第二能變」,是「染淨依;作意根本依」,是一切最微細「精神」活動的根源,現代心理學稱它為「潛意識」
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,是「我執;法執;人生論」的源頭。執著阿賴耶識為「自我;我所」,是「妄想;我執;法執」的最微細訊息場。
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的訊息波微細度為「次原子」的層次。
#了掉「我執、法執」後由第七意識轉成「無我;平等」的心智,稱為「平等性智」。所以「平等性智」仍然是屬於深層第七意識起用的智慧,其訊息場微細度約為「次原子」的大小,佛家亦稱此為「無緣大悲」的智慧。
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,是「思量能變」的根源,是「見思煩惱;塵沙煩惱」的根源。
「第七意識」執著「感情、人格、人生觀、價值觀、貪瞋痴慢疑、基本生命訊息(如呼吸、心跳…等)、五蘊…」等。
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,是自性妄執(即深度執著)的根源。
「第七意識」執著「有我;不變;主宰;獨存;時空」等意識心。
「第七意識」的外在行為特徵是:「我以為…,我認為…,我覺得…,我想…」
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,是中陰身的根源。
#人在臨終時,「第七意識」(即神識)會挾持「第八意識」,逃脫軀體,形成中陰身。當下,會自以為沒有死亡,會和生前一樣憶念過去生中的事物。
●「思量能變」,是什麼?
「思量能變」,又名「次能變」,是指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所具有的功能。此識常恆思量第八識而計度實我實法,故名思量識。
#《唯識述記一本》曰:「思謂思慮,量謂量度。思量第八識,度為我故」


●「平等性智」,是什麼?
「平等性智」,是了掉「我執;法執」後由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轉成「無我;平等」的心智,是「眾生是佛;佛」的心智。
#所以「平等性智」仍然是屬於深層「第七意識;第二能變;末那識」起用的智慧,其訊息場微細度約為「次原子」的大小,佛家亦稱此為「無緣大悲」的智慧。
6.轉第八阿賴耶識為「大圓鏡智」,照見「一真法界」
●「第八意識;阿賴耶識;異熟能變識;初能變」,是什麼?
「第八意識;阿賴耶識;異熟能變識;初能變」,又稱為黑盒子。
「第八意識;阿賴耶識;異熟能變識;初能變」,亦即第一級「能變訊息場」,藏有生死輪迴種子,俗稱「心田」
參見:【「佛家心田」示意圖】
佛家心田分區示意圖.JPG


○第一級「能變訊息場」,是以接近「零點能量」為載體的「極微細」「三細種子及生死輪迴種子」訊息場,又稱「第一能變」
「第一級能變訊息場」,它涵蓋了:「無明業力;能藏;所藏;執藏…」等。譬如,「我及我所、我執法執、人生論…」等,均為「第一級能變訊息場」
「第一能變的生死輪迴種子」,具有成長性、流轉合成性、能攝性及變異性。
「第八意識」,所現的法界就是「一真法界」


●「大圓鏡智」,是什麼?
「大圓鏡智」,是了掉「第六意識,第七意識,第八意識」後,得「完全清淨心;無住無滯心」,所證得的智慧。依《心經》的說法,絕對的「大圓鏡智」,相當於「佛智;無上正等正覺」
「大圓鏡智」是屬於「事來則應,過去不留;物來則應,過去不留;事來則應,事去則靜…」等的智慧。
*大圓鏡智的「大」,代表「遍虛空法界;無量無邊」
#大圓鏡智的「圓」,代表「圓滿;無漏」
#大圓鏡智的「鏡」,代表如鏡子的作用那樣,只負責「應照;應生」虛妄相,但本身不會被沾黏染污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