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菩提 覺 大菩提;般若智慧 大願心」,是什麼?
1.菩提(Bodhi)
●「菩提」,是什麼?
*「菩提」是Bodhi,舊譯為「道」,新譯為「覺;覺悟;般若智慧」,就是「真心」。
參見:11【道;道理空中】
●「菩提心」,是什麼?
*「菩提心」,就是「真心」,具足能生萬法。
#《六祖壇經》云,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。
*假定令「心」代表一般名詞的「心」,則那「心」就代表清淨度不同的「心」,可以分為「正覺、正等正覺、無上正等正覺」等層次的「心」。
參見:【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】
2.覺
●「覺」,是什麼?
*「覺」,上由「學」,下由「見」組成。故「覺」,又稱為「知道」。可以分為世間法的「覺」和佛法的「覺;心」。
#世間法的「覺」
依「意識心」所緣生的「感覺;覺得…」等都是,佛法上統稱它為「虛妄相;迷」。
#佛法的「覺」
依「心能」所產生的「覺」,這種「覺」的重點之一是「『能』看清自己的起心動念」,其次是「能」看清楚「人;事;物」的真相,不會被「人;事;物」的表相所迷惑。
○《六祖壇經》說,「佛法在世間,不離世間覺;離世覓菩提,恰如求兔角」。
○「覺性」,經典上,是指佛性的「本覺;本知」,就是本來面目的「覺知」,是一切攝用歸體的「覺知」,是真俗二諦圓滿的「覺知」,是萬物一體,天地同根的「覺知」,佛家稱它為: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或是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。
○「覺性」,當依「心」的清淨度而命名時,則有:「正覺、正等正覺、無上正等正覺」等名相。
參見上頁: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
●「覺性」,是什麼?
*「覺性」,就是「性;自性」的覺知,所以它不是世間覺。依《心經》的標準,將「真心;菩提心;自性…」起作用,視同「覺性」。並將它分為「覺、正覺、正等正覺、無上正等正覺」等不同層次。
#參見: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
#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「空四相」的心起作用,視同「正覺」的位階。「空四見」的心起作用,視同「正等正覺 →無上正等正覺」的位階。
○「空四相」的心,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就是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的心。
○「空四見」的心,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就是「無我見、無人見、無眾生見、無壽者見」的心;就是「能所雙亡」的心。
●「始覺;本覺」,是什麼?
*「本覺」,就是「自性之覺性;本來面目之覺性;本有之覺性;如來性體之覺性;無上正等正覺之覺性」。
*「始覺」,就是順著「本覺」起作用而使得妄心漸漸產生「覺悟;知道」的,都稱為「始覺」。
#「始覺」,就是「開始覺知;開始知道」。一般凡夫都是處於「迷」,才會這種現象。
#基本上,凡夫行住坐臥當中的每一個「知」,都是「始覺」。
#佛法上的「始覺」,一般依序將它分成「覺 →正覺 →正等正覺」等位階。
○依「獨頭意識」的邏輯論證而得的「覺」,稱為「理性之覺」,其層次接近「正覺 →正等正覺」。
○淺層的「覺」,就是「正覺」,就是「空四相」之覺,屬於「我空」之覺。
△《壇經》云,「無念念及正」,說明沒有受到「意識心」干擾的「覺」,就是「正覺」。
○中層的「覺」,就是「正等正覺」,就是「空四見;見性」之覺,屬於「我空+法空」之覺。
○深層的「覺」,就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亦稱為「本覺」,是「攝用歸體,由體發用」之覺,亦是「我空+法空+空空」之覺。
△「本覺」,為一切眾生本自具足的「般若智慧」之覺。
△「本覺」,就是「攝用歸體,由體發用」之覺。
3.大菩提;般若智慧
●「大菩提;般若智慧」,是什麼?
*「大菩提;般若智慧」,就是「本覺;無上正等正覺;般若智慧;大智慧…」。
*三乘的「菩提」,是指斷煩惱障而證得「涅槃」之「一切智;正覺」。
#「煩惱障」,包括「見思煩惱障;塵沙煩惱障;無明煩惱障」。
○「見思煩惱障」,因執著而引起的。
○「塵沙煩惱障」,因分別而引起的。
○「無明煩惱障」,因妄想而引起的。
*《智度論》上的「菩提」,就是指佛的「菩提」,又稱為「佛智;無上智慧;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*《注維摩經》說,「道之極者;正覺無相之真智」,就是佛所說的「菩提;大菩提;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*《心經》上「菩提」,層次上分為「正覺、正等正覺、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#「菩提」,都是指見性後的「真心;一切智 → 道種智 → 一切種智」。因見性的「量」不同,而區分成:「正覺→ 正等正覺→ 無上正等正覺」。
*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「菩提」就是「般若;般若智慧;金剛般若…」,和「俗智俗慧」是不同的。
參見:【「般若智慧 vs 俗智俗慧」比較表】
●「菩提心體」,是什麼?
*「菩提心體」,就是「如來性體;如來心體」,它的內涵有:「直心,深心,大悲心」。
●「直心」,是什麼?
*「直心」,就是沒有夾雜念頭的心。就是「正念(即不落兩邊)的心、平常心、眾善奉行之心、離心意識之心」。就是「離妄想;離分別;離執著」之心。
#「直心」的當下,就是「如來心體;自性;本心」。
○《楞嚴經》云,「十方如來同一道故,出離生死,皆以直心」。
○在日常生活中,了了分明的知道自己為什麼而生氣,且無夾雜「妄想執著」的生氣,那這種生氣的心,就是「直心」。
●「深心」,是什麼?
*「深心」,就是「極微細;超微細」的平常心,或稱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」的心。
#「極微細的心」,就是第八意識心。
#「超微細的心」,就是佛心。
●「大悲心」,是什麼?
*「大悲心」,就是「天地同根,萬物一體」的心。
#悲仰天地的心;即大愛之心。
4.大願心;大菩提心
●「大願心」,是什麼?
*「大願心」,就是「大菩提心;佛心」,有「世俗菩提心」和「勝義菩提心」。
#大願心的「大」,表示遍虛空法界或圓滿。
#「發大願心」,可以產生修行的願力。
*聖嚴法師說,「發菩提心」,就是「發大願心」,其中最重要的,就是發廣度眾生的堅固願心。
#「發大願心;發大菩提心」,首先應以「世俗菩提心」為基礎,因為它就是代表「直心、深心、大悲心」,是利益一切眾生的心,是故是一切修行的起點。
●「世俗菩提心」,是什麼?
*「世俗菩提心」,可以分為「願菩提心」和「行菩提心」,應用範圍涵蓋一切有情眾生。
#「願菩提心」,是願度化一切父母眾生,要發誓修持成佛。
#「行菩提心」,則是為了早日圓成佛道,努力精進、認真聞思修行。
●「勝義菩提心」,是什麼?
*「勝義菩提心」,是通過「願菩提心、行菩提心」後所發的修行菩提心。此「心」涵蓋一切極微細修行,包括「有情眾生、無情眾生」的修行。
#「勝義菩提心」,是大乘聖者的根本無漏智。修成「勝義菩提心」,才能解脫,才能成佛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