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禪 禪定 無念為宗 無相為體 無住為本 念」,是什麼?

「禪  禪定  無念為宗  無相為體  無住為本  念」,是什麼?
 
1.禪
●「禪」,是什麼?
「禪」,左「示」,右「單」。所以「禪」的心態純度是:「一心 → 絕對一心;無念 → 無相 → 無住」
「禪」,依本文的定義:「簡單的心;一心;放下萬緣;放下妄想 →放下分別 →放下執著;了了分明+內見自性不動;離相;離相離見;離相離念;離心意識;外不著相+內不動心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…」等。
*依《金剛經》的經義,「禪」就是「無住生心;無念 → 無相 → 無住」
「無住」,就是:
(1)無事無念。
(2)不著相;不牽掛;不煩惱。
(3)離妄想;離分別;離執著。
(4)自由自在。
「生心」,就是:
(1)生六度心。(布施  持戒 忍辱 精進 禪定 般若
參見:04【六度波羅密多】
(2)生菩提心。
(3)生大願心。
「禪」,原文是「Dhya^na」,舊譯為「禪那;棄惡;功德叢林;思惟修」等,新譯為「靜慮;思惟;靜慮;思惟修…」等。
「禪」,一般經典的另一種說法是:「心不散亂;攝心一念,專注於所緣;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」
「禪」者,心中必然有「定」,但「定」中不一定有「禪」「定」中要保持「了了分明」,則「禪」在其中已。
●「參禪」,是什麼?
*參禪的「參」,就是「參觀、參與」
參禪的「禪」,就是「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
「參禪」,就是到「佛地參觀」,但必須保持「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,才可能真正到達「「佛地參觀」。否則只能到達「四聖法界;無色界;⋯」邊埵境地域參觀。
2.禪定
禪定的「定」,是什麼?
「定」,就是「如如不動為;不起心不動念」的心。
「定」,依儒家的說法,「知止而後有定」,故「止;定」不二,「止;定」是同義。


●「禪中必然有定」,為什麼?
「禪」,既然是「示單;簡單的心;一心;萬緣放下;絕對一心;了了分明,無事無念,空有不二,生心無住;…」「心」,當然「定」就在其中。故《壇經》云,「禪」就是「如如不動+了了分明」「定」,就是「如如不動」


● 在「定」中者,心中不一定有「禪」,為什麼?
*因為「定」強調:「如如不動為;不起心不動念」。因此「定」中不一定會保持「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」


●「禪定」,是什麼?
「禪定」,就是「定+禪」,就是「心不散亂;攝心一念,專注於所緣」的定住在那裡。所以「禪定」就是達到相當程度的「簡單的心;了了分明的心;絕對一心;放下萬緣的心…」
「禪定」,就是「不起心+不動念;無事無念+了了分明」,但不強調身體不動。
「禪定」,就是「了了分明+外不著相+內不動心」
「定+禪」對修行才能起大作用。
「禪定」當下的「腦波」落在「δ波」的境界,波頻為「0.4~4」赫茲,相關的「心念波」振幅,大約為「次原子」的大小。
○參見:12【腦波】


○依《壇經》云,「禪定的內涵」是:
「外於一切善惡境界,心念不起,但一切了了分明、無事無念、生心無住」
△《大乘義章》十三說,「禪定」有七種別名,即:「禪;定;三昧;正受;三摩提;奢摩他(寂靜);三摩缽提(攝念);解脫;背捨」
#依《六祖壇經》云,「外離相為禪;內不亂為定」
「離相」,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是,「無我相、無人相、無眾生相、無壽者相」
△依淨空法師云,「不取於相為禪」「如如不動為定」


●「禪定的層次;覺的層次」,是什麼?
「禪定」,具有層次上的區別,如「後四定」為:「空無邊處定 → 識無邊處定 → 無所有處定 → 非想非非想定」「後四定」的心念波微細度和「正覺 → 正等正覺」的心念波微細度相當。
「九次第定的覺」,接近「無上正等正覺」的層次。
參見:16【禪;四禪八定】
「覺」的層次,可以涵蓋「禪定」的層次。
「覺」的最高層次是「無上正等正覺」,那就是「佛性」
參見:【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】
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.jpg
●「三昧」,是什麼?
「三昧」,是指:「禪定;正定;正受」,簡單地說,其境界至少是「正覺」,甚至可能達「正等正覺」,但未達到究竟圓滿的「無上正等正覺」


●「禪定 vs 腦波」的關係,是什麼?
*入「禪定」者的心念波屬於「θ波;δ波」
參見:【心念波、腦波和振幅微細度的關係表】


心念波、腦波和振幅微細度的關係表.jpg


#入「禪定」者,其「心念波」的振幅大小,約在(次;次次)原子之間。
#依佛陀的說法,一般「心念波」的生滅頻率,每秒超過21萬6仟次。
#依彌勒佛的說法,真心「心念波」的生滅頻率,每秒1600兆次,亦即1.60×1016次/秒。
*入「禪定」者,能了了分明的「知」道:聲塵的「動;靜」二相念頭,完全「不緣生、不緣滅」,這就是<耳根圓通章>所說的「了然不生」
  
●「θ波」,是什麼?
「θ波」,是入定態,意識中斷,一心不亂,或身體深度放鬆後的腦波。
「θ波」的振幅微細,波頻很少,是屬於 「高層次精神狀態」的腦波。(4~8赫茲)
「θ波」,是初禪未到地定或初禪階段的腦波。
#科學界稱「θ波」為通往記憶與學習的門檻。相當於鬆禪學園(鬆暖樂輕虛)之「輕」的階段。


●「δ波」,是什麼?
「δ波」,是深度熟睡、一念不生或空白心後的腦波。
「δ波」的振幅極微細,頻波極少。
#根據科學研究知道,「δ波」是開發人類直覺雷達系統,以及超能神密力量的關鍵,即開發佛家所說的「六神通」關鍵。(0.4~4赫茲)
 「δ波」,是「無念為宗」時的腦波。
相當於禪宗的入門門檻—無念為宗時的腦波。亦相當於鬆禪學園(鬆暖樂輕虛)之「虛」的階段。
大乘佛法修行「成佛」的關鍵是「禪定」,為什麼?
*大乘佛法修行「成佛」的第一個關鍵是:「靜慮;思惟修;禪定」
「思惟修」=放下意識心,保持無事無念、了了分明、生心無住。
「禪定」,依《六祖壇經》的標準,就是「無念為宗→無相為體→無住為本」
「禪定」的層次,則隨著放下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多少而有差別。
「無念為宗」,是指放下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,讓身心虛豁。
「妄想;分別」,是屬於第六意識的範疇。
「執著」,是屬於第七意識的範疇。
3.無念為宗
●「念」,是什麼?
*無念為宗的「念」,就是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等意識心起作用所產生的「心念」,它是生死輪迴的關鍵元素。
「念」的前頭,叫「念頭;妄心」「妄心」的前頭就是「真心;本心」
#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比較粗的「念」,稱它為「我想;人相;眾生相;壽者相」;比較細的「念」,稱它為「我見;人見;眾生見;、壽者見」
#依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的標準,「念」,就是「言說相;名字相;心緣相」
蕅益大師的「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」中定義「念」,就是「念頭」:
事念
以能念之心,念所念﹔佛,念念無間,行、住、坐、臥,惟此一念,更無二念,不為內惑外境之所動亂,名得「事一心」
「事一心」的純度尚停留在「能所」二元中。
#理念
了知,能念念心外,無有佛為我所念;所念佛外,無有心能念於佛,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心佛一如,無有二相,唯是一心,寂然不動,名得「理一心」
「理一心」的純度已契入在「能所」雙亡。


●「無念」,是什麼?
*無念為宗的「無念」,就是「不起心+不動念;如如不動;放下妄想分別執著;放下心意識」
「無念為宗」的心念波微細度,約在「原子~次原子」之間。


●「念;意;想;思」,是什麼?
*依老師的標準,「念、意、想、思」代表四個層次的「心念;心念波」
參見上頁:【心念波、腦波和振幅微細度的關係表】


4.無相為體
●「無相為體」,是什麼?
「無相為體」的微細度比「無念為宗」更微細。
「無相為體」的心念波微細度,約在「次原子~次次原子」之間。
「無相為體」,是指「相而無相+無相而相;即相離相;色即是空+空即是色;空有不二」
六祖云:「我此法門,從上以來,先立無念為宗,無相為體,無住為本。無相者,於相而離相;無念者,於念而無念;無住者,人之本性」
5.無住為本
●「無住為本」,是什麼?
「無住為本」,是指「心;自性;佛性…」「本質;本來面目」,就是「無住」
「無住」,是指「心」本來就「不思善不思惡」,不會執著任何一個「念頭;相」,所以是:「事來則應,過去不留;對心不住心,對境不落境」
「無住」,就是心中不留任何「念頭」,保持絕對的「清淨心」
「無住為本」的心,微細度約為「次次次原子」的大小。
4.禪的由來
●「禪的由來」,是什麼?
「禪」,是世尊在靈山會上宣說的,「吾有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,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,付囑摩訶迦葉」
「正法眼藏,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」,都是「佛性」的代名詞。
○依《壇經》的說法,佛性的特性是「本自清淨,本不生滅,本自具足,本無動搖,能生萬法」等。


●「正法眼藏」,是什麼?
「正法眼藏」,就是:「清淨法眼;佛性」,亦名「如來眼;佛眼」
「正」,就是正念。「藏」,就是寶藏。
#《壇經》亦云,「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」。故「正」:代表「正法、正念」
●「涅槃妙心」,是什麼?
「涅槃妙心」,就是:「佛性;佛心;真心;…」等。
#涅槃妙心的「涅槃」,就是:「不生不滅,滅,滅度,寂滅,不生,無為,解脫,圓寂」等。
○涅槃妙心的「妙心」,就是「清淨心、如來心體、真如自性、本心…」的代名詞,它「能生萬法」,故稱為「妙心」
△《五燈全書》卷34-120云,「于心所生,即名為色,知色空故,生即不生,盡大地是正法眼藏,盡大地是涅槃妙心,實相無相,微妙法門」
●「實相無相」,是什麼?
「實相無相」,就是指「佛性;自性;真心…」


● 漢傳「禪宗」的由來,是什麼?
「禪宗」,又稱宗門,漢傳佛教宗派之一,始於菩提達摩,盛於六祖惠能中晚之後成為「漢傳佛教」的主流,也是「漢傳佛教」最主要的象徵。
「漢傳佛教」宗派多來自於印度,但唯獨天台宗華嚴宗禪宗,是由中國獨立發展出來的三個本土佛教宗派。其中又以禪宗最具獨特的性格。
參見:【中土禪宗法脈示意圖


中土禪宗法脈.jpg
●「禪宗的核心思想」,是什麼?
禪宗的核心思想為:「不立文字,教外別傳;直指人心,見性成佛」。意即:透過自身修證(含:自受用、自內證),從日常生活中參究真理,悟後起修,直到最後悟道,也就是「真正認識自己的本來面目」為止。
●「不立文字」,是什麼?
「不立文字」,重點在強調:,「不涉文字,不依經卷,唯以師徒心心相印,以心傳心,理解契合,傳法授受」
「文字」是無法描述「實相性體」的,故云:「言語道斷,心行處滅」
淨空法師說,「開悟」要從「不取」下手,即「離名字相+離文字相+離心緣相」下手,故「不立文字」
○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則云,「離言說相、離名字相、離心緣相。畢竟平等,無有變異,不可破壞,唯是一心,故名真如」
△《興禪護國論》卷中云︰「所謂佛法者,無法可說,是名佛法」
●「教外別傳」,是什麼?
「教外別傳」,是指「經卷教學」之外的傳法悟道法門。禪宗就以「不立文字、直指本心」為其悟道法門。
#利用「文字」將佛的開示記載下來的,稱為「經典」。以「經典」為依據,以講解為手段的教學,稱為「教」
「教外」,是沒有利用「經教」來教學傳法的,稱為「教外」。所以「教外」可以破除「語言;文字」的障礙。
●「直指人心」,是什麼?
「直指人心」,就是「以心傳心,以心印心,不假方便」
「直指人心」,就是《金剛經》所說的:「是故須菩提!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生清淨心,不應住色生心,不應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生心,應無所住而生其心」
「直指人心」,就是《壇經》所說的:「菩提自性,本自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
「直指人心」,就是「自性起用」而已,其餘之種種,如:「坐、誦、拜、論、觀想、齋戒…」等,皆為方便法門而已。
●「見性成佛」,是什麼?
「見性成佛」,係為方便說,見性或許可以成就「六即佛」中的「理即佛」,或是「分證即佛」,但不是「究竟即佛」。見性後必須「悟後起修」,才能成就佛道。
「六即佛」,是指:第一個是「理即佛」,第二是「名字即佛」,第三是「觀行即佛」,第四個是「相似即佛」,第五個是「分證即佛」,第六個是「究竟即佛」
「究竟佛」的心,是「如如不動+無住生心+生心無住」的!
○《六祖壇經》云︰「自性迷即是眾生,自性覺即是佛」。又云:「一念悟時眾生是佛」。又云:「若識自性,一悟即至佛地」。又云:「普願法界眾生,言下見性成佛」。但這些都是方便說而已!
參見:04【六即佛】
https://drive.google.com/open?id=1grGgckoFyxr-1OXos4FmMBAul6Brdk7A4NMhb7PWQkQ
●「悟後起修」,是什麼?
修行的過程中,「開悟」是一件大事,「悟後起修」又是一件大事。悟前的修,是名「方便修」;悟後起修,是名「正修、真修」。如果沒有開悟,縱然深入三藏,只是法塵邊事,都不真實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