「心 本心 佛心 七處徵心 見性 開悟」,是什麼?
1.心
●「心」,是什麼?
*「心」,什麼都不是;也是什麼都是。故「心」,是「空有不二;實相無相」,是宇宙萬有的「性體;本體」。
#從科學的角度講,「心」就是宇宙萬有的「本元訊息場」,是身心世界的「本元訊息場」,是以「零點能量」為載體的訊息場。
○「本元訊息場」≠「量子訊息場」。「量子訊息場」是指「第六識;第七識;第八識」的訊息場。
參閱:13【零點能量】
參閱:12【量子】
○依星雲大師(《覺世》#1361)來說,「心」就是吾人現前一念靈知的「性體;本體」,圓明寂照,不生不滅;「心」起作用,就是諸佛的「法身」,眾生的慧命,具足一切功德智慧,永離一切顛倒妄想。
△「心」,就是「覺;覺性」的「性體;本體」。
◇鄭老師說,「一念迷,當下佛就是眾生;一念覺,當下眾生就是佛;佛與凡夫,只在覺與不覺而已」。
●「即心是佛,佛外無心」,是什麼?
*《宗鏡錄》云,「即心是佛,佛外無心」。
#《傳燈錄》曰,有僧問大梅和尚,見馬祖得個甚麼?大梅曰:馬祖向我道「即心是佛」。僧曰:馬祖近日又道「非心非佛」。大梅曰:任他「非心非佛」,我只管「即心是佛」。馬祖曰:梅子熟矣。
○諸多經典均曰:「即心是佛,更無別佛;即佛是心,更無別心。即身成佛」。
●「心的異名」,是什麼?
*「心」,異名為「本心;清淨心;真心;自性…」,它是具足「能生萬法」的能力。故佛說,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。但當「心」做為「妄心;意識心」時,則另當別論。
參見:11「唯心所現,唯識所變」
#「本心;清淨心;真心;自性…」,代表心中「一絲不掛;一塵不染;一法不立;絕對清淨」。
○依《金剛經》的定義,「本心;清淨心;真心;自性…」是指心中「無我相;無人相;無眾生相;無壽者相」,更微細的是指「無我見;無人見;無眾生見;無壽者見」。
○最高層次的「本心;清淨心;真心;自性…」,是指「我空;法空;空空」。
△【我空】,可以「悟空」,相當於「能所雙亡」。
△【法空】,可以「悟能」,相當於「見性」。
△【空空】,可以「悟淨」,相當於「成佛」。
*「心」的其它異名是:「真如自性,真如、如來心體、菩提心、菩提自性、佛性、真心、本心、本來、實性、實相、真常、道、理、空、中(即中道)、本來面目、本地風光、一乘寂滅場、大光明藏、真心全體、無邊妙用、本地風光…」等。
●「佛心」,是什麼?
*「佛心」,就是「本心;清淨心;真心;自性…」。
#「本心;清淨心;真心;自性…」,是「絕對的;一真的;兩邊不住的;空有不二的;無實無虛的…」。
#「本心;清淨心;真心;自性…」,是「不垢;不淨」的。
○「不垢;不淨」亦是「不二」的。
*當「心」被「貪瞋痴慢疑;愛取有…」汚染(障礙)時,就稱它為「妄心;意識心」。
#「妄心;意識心」,具足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,它會障礙「真心」的作用,但「真心;妄心」是「不二」。
#「妄心;意識心」,具足「能轉;障礙」的能力,但不是「能生」的能力,故第八意識稱為「第一轉識」,第七意識稱為「第二轉識」,第六意識稱為「第三轉識」。
參見:「本心 vs 妄心」的示意圖
參閱:04【心意識;識】
2.心的特徵
●「心的特徵」,是什麼?
*「心;本心;佛心;清淨心;自性;如來…」的特徵,如《壇經》所云,「何期自性本自清淨;何期自性本不生滅;何期自性本自具足;何期自性本無動搖;何期自性能生萬法」。而且是人人本來具足的,因此佛才說「眾生是佛;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」。「心」,尚有其它特徵,如下:
#依《心經》所云,「心;本心;佛心;清淨心;自性;如來…」的特徵是:「諸法空相、不生不滅、不垢不淨、不增不減」。
#依《壇經》行由品第一所云,「心;本心;佛心;清淨心;自性;如來…」的特徵是:「菩提自性,本來清淨,但用此心,直了成佛」。
#依《華嚴經》所云,「心;本心;佛心;清淨心;自性;如來…」的特徵是:「知一切法,即心自性,成就慧身,不由他悟」。
●「心的相狀」,是什麼?
*根據星雲大師的說法(《覺世》,#1361),「心的相狀」,是無形無相,無聲無息,不可以相取,但卻可以無處不在,無時不有。「心」無來無去,無方無所,不在內,不在外,也不在中間,不可以蹤跡尋覓。
#「心;本心;佛心;清淨心;自性;如來…」等,既然是遍虛空法界,而且用即了了分明,應用便知一切,所以不可能有相狀。勉強來說,「空」就是它的相狀。
*依《金剛經》的說法,「如來說諸心,皆為非心,是名為心」。又說,「過去心不可得,現在心不可得,未來心不可得」。
*依《壇經》般若品所云:「心量廣大,猶如虛空,無有邊畔,亦無方圓大小,亦非青黃赤白,亦無上下長短,亦無瞋無喜,無是無非,無善無惡,無有頭尾」。
*依《心經》所云:「舍利子,是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減」。
*從訊息場理論來看,「心;本心;佛心;清淨心;自性;如來…」,是一種以「零點能量」為載體,振幅約為「次次次原子大小」的超微細訊息場,稱為「本元訊息場」。
3.七處徵心
●「七處徵心」,是什麼?
*《楞嚴經》有一段佛陀與其大弟子阿難尊者關於「心在何處」的七次問答記載,其大意是這樣:佛陀問阿難:「心」在那裡?經過七次的回答,才找到可以接受的答案,如下所示:
#阿難第一次回答「心居身內」。
#阿難第二次回答「心在身外」。
#阿難第三次回答「心潛伏眼根」。
#阿難第四次回答「心在暗內」。
#阿難第五次回答「心隨所合處」。
#阿難第六次回答「心在中間」。
#阿難第七次回答「心無著」。
4.性
●「性」,是什麼?
*「性」,是由「立心;生」組成,故「性」代活生生的心,又稱為「本心;心的本體;清淨心;清淨本覺;八識精元;萬有本體」。
#「自性」,則代表自己那顆「活潑、自由自在的心」。
#《六祖壇經》云,「不識本心,學法無益,若識自本心,見自本性,即名丈夫、天人師、佛」。
*丁福保《佛學大辭典》云,「性」,就是諸法各自擁有不變不改之性,也就是萬有的本體,萬有的根本。
*南宋 張栻認為,「性」就是萬有的根本,故說,天地同根的「根」、萬物一體的「體」。
*《唯識述記》曰:「性者體也」。
5.「心、性」的異名
●「心性的異名」,是什麼?
*佛陀為了打破眾生對「法相」的執著,故付給「心」很多的異名,如下:
#《六祖壇經》則稱為「自性」。
#《涅槃經》稱它為「佛性」。
#《菩薩戒經》稱它為「心地」。
#《般若經》稱它為「菩提;涅槃」。
#《金剛經》、《金光明經》稱它為「如來」。
#《華嚴經》稱它為「法界」。
#《淨名經》稱它為「法身」。
#《大乘起信論》稱它為「真如」。
#《圓覺經》稱它為「總持」。
#《勝鬘經》稱它為「如來藏」。
#《了義經》稱它為「圓覺」。
#元明 王守仁,對心和性的看法就是,「心即性」。
#鄭顯黎老師說,「道;理;空;中」,也稱為「心、心性」。
#《六祖大師法寶壇經》云,「能善分別相,第一義不動,但作如此見,即是真如用」。「第一義;第一義不動」就是「心」。
#《大方廣佛華嚴經疏》云,「性淨深寂名第一義,不動為樂,隨妄則離」。
#《大般涅槃經疏》亦云,「第一義空名為智慧,名為佛性」。「第一義空」就是「心」。
#魏晉南北朝時代,認為「性即佛性,性即真心,心即佛性,阿賴耶識自性清淨心即為佛性,理為佛性,真如為佛性,第一義空為佛性,中道為佛性…」。
6. 開悟
●「開悟」,是什麼?
*凡夫認為:「性」能顯相;「相」會障性。但對「開悟」者而言,「開悟」就是「見性;性相一如;理事無礙;理事圓融;找到真心;從相大找到體大;從用大找到體大;見到眾生是佛…」。
#以「水」比喻「自性」,以「水波」比喻「萬法」。可見「水 vs 水波;自性 vs 萬法」,是一不是二。故鄭老師常說「全波是水;全水是波」。《教觀撮要論》云,「全波是水無同異,全水為波沒後先」。
#悟者,見「水 vs 水波」是不二;見「自性 vs 萬法」亦是不二。因此佛說「心;佛;眾生」三無差別,一切法皆是佛法。蘇東坡則說「山色無非清淨身」。
●「以金作器,器器皆金」,是什麼?
*以「金」比喻「自性」,以「器」比喻「萬法」,則萬法與自性是一不是二。故《宗鏡錄》云,「如金作器,器器皆金,如鏡現影,影影皆鏡」。
#《萬法歸心錄》亦云,「如金作器,器器皆金,似火分燈,燈燈是火,雖然枝茂葉盛,其根本乎一體,汝若智眼洞明,自然了法無二」。
○更多的「性.相」比喻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