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六度 六度波羅密 布施 般若 六度萬行」,是什麼?

「六度  六度波羅密  布施  般若  六度萬行」,是什麼?
1.六度波羅密  六度萬行
●「六度波羅蜜的內涵示意圖」,是什麼?


六度波羅密的內涵示意圖.jpg


●「六度」,是什麼?
「六度」,就是「布施、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、般若」
「六度」,是以「般若」為導,以「布施」為用,以「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」為輔,但六度為「一如」
○六度波羅密的「波羅密」,為梵語,其意是「到彼岸;功夫到家了;究竟圓滿;離一切法相及非法相」
「離一切法相及非法相」,又稱為「空有不二;空有一如;諸法實相;實相無相;無相無不相;⋯」
「諸法實相」,就是諸法皆「無相無不相;空有不二」
●「六度萬行」,是什麼?
「六度」展開的生活,叫做「萬行」
「萬行」,可以代表「生活」,涵蓋在「四弘誓願」中的無量無邊行門。
#參見上頁示意圖。


●「四弘誓願」,是什麼?
「四弘誓願」,就是:「眾生無邊誓願度;煩惱無盡誓願斷;法門無量誓願學;佛道無上誓願成」
「四弘誓願」的第一願是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為什麼?
「眾生」,包括:內緣眾生和外緣眾生。
「眾生」,是眾緣和合而生。
內緣眾生,主要的是指:「自心的心念+自身60兆細胞」
○佛經一再強調,「心外無法」。所以未度盡「自心的心念+自身60兆細胞」前,不要急著往外度其它眾生。
○要成就「佛道」,必須要斷盡自心的「所知障;煩惱障」。但是「所知障」「煩惱障」的根源,所以應以「無念念即正」為目標,自我要求「正知正見」
「煩惱障」是障道的因緣,因此必須放下「煩惱障」
「煩惱障」,包括:
「妄想」習氣,會緣生「無明」煩惱障。
「分別」習氣,會緣生「塵沙」煩惱障。
「執著」習氣,會緣生「見思」煩惱障。
○要斷盡「煩惱障」,則必先發「大願心」
「大願心」,就是:「信」眾生是佛;「願」眾生是佛;「行」眾生是佛+信持阿彌陀佛的名號。


●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應如何做?
*要成就「法門無量誓願學」,就一般經典的主張而言,是建議先堅持:「一門深入」,見性後再觸及「悟後起修」
* 本文則建議採用:16【禪;鬆禪吐納;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】


2.「六度波羅蜜」的修持
●「五度如盲,般若如導」,是什麼?
*在修持上,「六度」是一體的,決不能分成六項分別修。
#在「六度」一體的修持上,當然可以選用「任一度」做為主軸來修持。一般是選擇「布施」為主軸,以「般若」為導引。
參見上頁:「六度波羅蜜的內涵示意圖」
「般若」,又名「大智慧;清淨心;般若智慧…」等,其內涵依《六祖壇經》所云是,「心量廣大,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,應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去來自由,心體無滯」
「般若」「俗智俗慧」是不一樣的。
參見:10【般若;般若智慧】
●「布施」,是什麼?
「布施」,就是「放下心念;放下萬緣;放下業力習氣」。譬如:「放下」色受想行識五蘊(如:「放下」貪瞋痴慢疑;「放下」財色名食睡;「放下」名聞利養權;「放下」念意想思;「放下」苦樂憂喜捨;「放下」呼吸、心跳…)。
「布施;放下」,必須以「般若」為導引,才能「真放下」
○在「布施;放下」多生累劫的「貪瞋痴慢疑;財色名食睡;…」等的過程中,會遇到難以想像的困難、或百般難以割捨的心念,甚至會造惡業,因此必須要靠「持戒、忍辱、精進、禪定」來協助,但最重要的,是靠「般若」做全般的安排,才能度過難關。
●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」,是什麼?
*《心經》云,「行深般若波羅密多時,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
#這句話告訴我們,若想真正「布施;放下」五蘊,必須以「「般若」為導引,在生活的境緣中勵行「布施;持戒;忍辱;精進;禪定」,才能有效地「淨化心念;無住心念;萬緣放下」,而且功夫要做到究竟圓滿,即可以「照見五蘊皆空,度一切苦厄」
參見:06【行深般若波羅密多】
3.布施
●「布施」,是什麼?
「布施」,就是從心中「放下」多生累劫的:「業力習氣;五蘊…」等。
「布施」,可以分為「第一類布施」「第二類布施」
第一類布施,又分為:「內施與外施」
第二類布施,又分為:「財施、法施和無畏施」
●第一類布施,即:內施、外施。
「內施」,又稱為「內財施」
「內施」,就是能隨眾生心為人說法,使其遠離顛倒夢想者。
「內施」,就是能隨眾生心為人消災解厄,使其遠離恐怖者。
「內施」,就是能行為世範者。
「內施」,就是能利用身體為社會大眾服務者,譬如當義工。
「外施」
「外施」,就是能以自己擁有的金錢、財物等作布施者。
●第二類布施,即:財施、法施、無畏施
「財施」
「財施」,就是把自己的錢財捐給慈善機構或窮人。
「法施」
「法施」,就是把自己知道的諸法,包括:世間法和出世間法,教導別人,或在行為上做模範給人看…等。
「無畏施」
「無畏施」,就是當眾生遭遇災難危苦,心生恐怖、畏懼時,不計一切困難,幫助他們,使他遠離恐怖,身心得到安穩。
「無畏施」,基本上,救苦救難、捨身救人的布施,都是無畏施。
釋迦牟尼佛在往昔因中修行時,曾經捨身飼虎,割肉餵鷹,這就是高度的無畏施。


●「真布施」,是什麼?
「真布施」,就是「三輪體空」的布施,就是無法相亦無非法相的布施,就是隨眾生心,應所知量的布施。
「真布施」,就是「我空、法空、空空」的布施。
「真布施」,才能真正放下妄想執著。
「三輪體空」的布施
「三輪」,是指「布施的我、受施的人、所施的物」等三者。
「體空」,是指三輪的「本體」,即是「空性」。亦即,「三輪」本來就是「如來性體」的所有相,因此了不可得。
「真布施」的條件是:「無布施的我,無受施的人,也無所施的物」,亦稱它為「無相布施」
「真布施」,就是「無法相亦無非法相」的布施,或「無相布施」;亦是「做而無做、無做而做」的布施;亦是「無住生心,生心無住」的布施。
○《金剛經》云,「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」。這就是「無相布施」
「無相布施」,相當於「行慈悲而不執有我,知無我而不斷慈悲」,祈求慈悲發揚光大,不持沒有望報之心,也絕無能施之念,這是布施的最高境界,是「真布施」
「真布施」的修持內涵,是什麼?
「真布施」,應以淨化自心的「業力習氣」為優先,其次是法布施,最後才是財布施。
#自心的「業力習氣」,是什麼?
○佛說,「一切眾生皆有如來智慧德相,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」。因為「分別」是妄想的重要內涵,因此一般經典都以妄想;分別;執著」為影響眾生證得如來智慧德相」的三大變因。依佛經的記載:
「妄想」習氣,會緣生「無明」煩惱障。
「分別」習氣,會緣生「塵沙」煩惱障。
「執著」習氣,會緣生「見思」煩惱障。
*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「布施者」必須先淨化自己的「四相;四見」,來降服自己的妄心。
#《金剛經》第三品  大乘正宗分云:「佛告須菩提,諸菩薩摩訶薩,應如是降伏其心。所有一切眾生之類,若卵生、若胎生、若濕生、若化生;若有色、若無色;若有想、若無想;若非有想、非無想。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。『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。實無眾生得滅度者』。何以故?須菩提,若菩薩有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,即非菩薩」
#《金剛經》第四品 妙行無住分云:「須菩提!菩薩於法,應無所住,行於布施。所謂不住色布施,不住聲、香、味、觸、法布施。須菩提!菩薩應如是布施,不住於相。何以故?若菩薩不住相布施,其福德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於意云何?東方虛空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須菩提!南西北方、四維上下虛空,可思量不?不也,世尊!須菩提!菩薩無住相布施,福德亦復如是,不可思量。須菩提!菩薩但應如所教住」
#《金剛經》》第十四 離相滅分云:「須菩提!如來所得法,此法無實無虛。須菩提!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,如人入闇,即無所見;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,如人有目,日光明照,見種種色」
*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法布施的功德大於財布施的功德。
#《金剛經》第八品 依法出生分云:「須菩提!於意云何?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,以用布施,是人所得福德寧為多不?須菩提言:甚多!世尊!何以故?是福德,即非福德性,是故如來說福德多。若復有人於此經中,受持,乃至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其福勝彼」
#《金剛經》第十一品 無為福勝分云:「須菩提!我今實言告汝。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,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,以用布施,得福多不?」須菩提言:「甚多!世尊!」佛告須菩提:「若善男子、善女人,於此經中,乃至受持四句偈等,為他人說,而此福德勝前福德」
#《金剛經》第二十四品 福智無比分:「須菩提!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,如是等七寶聚,有人持用布施;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、為他人說,於前福德,百分不及一,百千萬億分,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」
#《金剛經》第三十二品 應化非真分「須菩提!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祇世界七寶,持用布施;若有善男子、善女人發菩提心者,持於此經,乃至四句偈等,受持、讀誦、為人演說,其福勝彼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