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心經的色蘊 受蘊 想蘊 行蘊 識蘊 空 輪迴」,是什麼?

色蘊  受蘊  想蘊  行蘊  識蘊  空  輪迴」是什麼?
1、五蘊
五蘊」,是什麼?
「五蘊」,是指『障礙;綁架』「本心;真心;自性;佛性;真如…」的五個變項。
「五蘊」,可以用「色蘊;受蘊;想蘊;行蘊;識蘊」來概括。
○五蘊的「蘊」,可以詮釋為:「類別;蘊藏;障蔽;障礙…」,亦是「空」的對立面。老師用「大巨蛋;蝸牛殼」形容它。
「五蘊」,也是「本心;真心;自性;佛性;真如…」所緣生的。
○依《金剛經》的說法,「凡所有相皆是虛妄妄」
「色受想行識」五蘊,不但可以代表「小宇宙(如人)的萬有」,亦可以代表「大宇宙的萬有」,更是障蔽「真心」作用的五層障礙物。
「五蘊」,依訊息波的微細度,由極微細→粗,可以分類成:「識→行→想→受→色」等五種「念頭」的訊息波。
參見:【心念波、腦波和振幅微細度關係表】


心念波、腦波和振幅微細度的關係表.jpg


 
「緣生的五蘊,是什麼?
緣生的五蘊的證據是《楞嚴經》所云的: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粗,遂成五陰六結,根局於塵,生死輪迴,不得自由」
「無明不覺」,相當於「無法覺察到的起心動念;無明的業力習氣」。譬如凡夫都認為:「有生死的問題」而不知這是錯誤的想法。
「無明不覺生三細」,意即:一念無明的習氣,召感了「本心;真心;如來性體…」,其果報就如鏡子那樣「應生;緣生」了極微細(約次次原子大小)的「三細相」的種子(佛家稱它為:三細),含蓋:「能藏+所藏+執藏」,藏在第八意識的「心田」中。
「無明業相」,屬於「自然現象」的種子。
「轉相」,屬於「精神現象」的種子。
「境界相」,屬於「物質現象」的種子。
「境界為緣長六粗」,相當於因緣和合而形成「色聲香味觸法」等宇宙萬有,俗稱為「六粗」
「五陰」,就是「五蘊」
參見「心田」示意圖:
佛家心田分區示意圖.JPG
色蘊;色塵心意識」,是什麼?
「色蘊;色塵心意識」,是障蔽「真心;自性」等的「最外層心意識」
「色蘊;色塵心意識」,是指透過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等對「色塵」產生作用,所緣生的心意識,譬如:「呼吸;心跳;身體;房屋;車子;財產;家庭;朋友…」等心意識,心意識訊息波的振幅大小約為「分子微細度」。它是障蔽真心的最外第五層心意識。
「色蘊;色塵心意識」,本來就不存在,是由共業和別業的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感應「真如自性」所緣生的。
參見:五蘊層次示意圖
五蘊層次示意圖.jpg
參見:04【心意識;識】
「受蘊;受塵心意識,是什麼?
「受蘊」,是障蔽「真心;自性」等的「最外第四層心意識」
「受蘊;受塵心意識」,是指透過神經系統及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等的作用,轉化成感受意識,故又稱為「受塵心意識」。其意識訊息波的振幅大小約為「原子微細度」
「受蘊;受塵心意識」,是指經由「一個眼神、一句難聽的話、一股難聞的味道、一口難吃的菜、一則美妙的身材…」等的訊息,透過神經系統及「妄想;分別;執著;無明業力…」的作用,形成大腦感受的訊息波,稱為「受塵心意識」
「受蘊;受塵心意識」,涵蓋「酸痛脹麻癢、苦樂憂喜捨…」等原子微細度的感受,人死了,則「色蘊」「受蘊」均隨之瓦解。
「受蘊的緣生,是什麼?
「受蘊」的緣生,可以用數學涵數表達如下:
受蘊=受塵心意識=ƒ(妄想執著+無明業力+緣)
「緣」,是彼此之間的「關係;條件;環境
○受蘊,既是「緣生」,當然亦可以「緣滅」,其方法是「萬緣放下」即可。
「想蘊;想塵心意識,是什麼?
「想蘊」,是障蔽「真心;自性」等的「最外第三層心意識」
「想蘊;想塵心意識」,是指透過「腦;心相」「妄想;分別;執著;無明業力…」等的作用,形成障礙「真心」的微細心意識,稱為「想塵心意識」,亦稱為「第七意識」。它的訊息場振幅大小是「次原子微細度」
「想蘊;想塵心意識」的作用包括:區辨性、成長性、流轉合成性、能攝性及變異性等。
參:12【第七意識
「想蘊的緣生,是什麼?
「想蘊;想塵心意識」的緣生,可以用數學涵數表達如下:
  想蘊=想塵心意識=ƒ(妄想執著+無明業力+緣)
「想蘊;想塵心意識」,既然是「緣生」的,當然亦可「緣滅」,其方法是「萬緣放下」
「行蘊;行塵心意識,是什麼?
「行蘊」,又名「行塵心意識」,它的訊息場振幅大小是「深層次原子~淺層次次原子」之間,是障蔽「真心;自性…」等的最內第二層障蔽。
「行蘊;行塵心意識」,是一種「自動化」的業力習氣,是由「無明業力+妄想+執著」所引發的。
「行蘊;行塵心意識」,包括「呼吸、心跳、思想、壞習慣、習氣、業力…」等均是,是屬於「中深層次原子微細度;中深層第七識」的心意識運作,都是具有「自動化;遇緣則生;遇緣則滅」的特性。
○如法(即:理一心;事一心)的修行,可以空掉「行蘊;行塵心意識」
#人往生時(相當於氣住脈停的禪定階段),中深層第七識的「行蘊;行塵心意識」仍然繼續運作,形成「中陰身;投胎」的主要力量。


「識蘊;識塵心意識,是什麼?
「識蘊」,又名「識塵心意識」,它的訊息場振幅大小是「次次原子微細度;第八識」,是障礙「真心;自性…」等的最內第一層障蔽。
「識蘊;識塵心意識」,內含「執藏;能藏;所藏」,儲存了多生累劫以的一切記憶,俗稱「輪迴心;黑盒子」
#產生「識蘊;識塵心意識」的根本原因是「立知」
○《楞嚴經》云,「知見立知,是無明本。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」
老師則強調,「知道就好,無事無念,該怎樣做就怎樣做」
△如法(即:理一心;事一心)的修行,可以空掉「識塵心意識」


2、五蘊皆空
「五蘊皆空,是什麼?
「空」真常唯心系「空」,是指空中充滿「次次次原子」微細度的「佛性、自性、如來…」訊息場。
#依《壇經》的標準,真常唯心系認為「空」是具有:「本自清淨的;能生萬法的;本自具足的;本無動搖的;本不生滅的」等不二之特性。
「五蘊皆空」,代表「萬緣放下;不見一法即如來;空有不二;實相無相;…」。亦代表將障礙「真心」「色受想行識」五種因素,完全排除。
「五蘊皆空」,其果報是呈現:「真心;本心;如來…」
○《壇經》云,「真心;本心;如來…」具足「本自清淨;本不生滅;本自具足;本無動搖;能生萬法」等五個特徵。
○五蘊皆空的「空」,代表著「無障無礙;空有不二」
「五蘊皆空」,就是「理一心;事一心」的功夫到達究竟圓滿。
「五蘊皆空」,就如《心經》所云,「舍利子,色不異空,空不異色﹔色即是空,空即是色﹔受想行識亦復如是」
「色蘊空,是什麼?
「色蘊空」,代表「心」不受「肉身」的掌控;失去「肉身」的感覺。
*在空掉「肉身」的過程中,會產生「身心忽空,諸漏虛盡,純覺遺身」
#《楞嚴經》云,「色陰盡者,見諸佛心,如明鏡中顯現其像」
#《金剛經》第二十六品,世尊須菩提說,「若以色見我,以音聲求我,是人行邪道,不能見如來」。
「受蘊空,是什麼?
「受蘊空」,代表「心」不受身體神經系統的掌控。
*《楞嚴經》云,「受陰盡者,雖未漏盡,心離其形,如鳥出籠,已能成就」
#《楞嚴經》又云,「若魘咎歇,其心離身,返觀其面,去住自由。無復留礙,名受陰盡。是人則能超越見濁,觀其所由,虛明妄想,以為其本」


「想蘊空,是什麼?
「想蘊空」,代表「心」不受「妄想;想」的掌控。
「想蘊」的心念波,振幅微細度為「深層次原子;深層第七意識」,屬於難掌控的範疇。
#深層第七意識的「想蘊」,是很難「空掉」的,因為它自為是一切意識心的主宰,因此人死亡時,它會挾持第八意識一起去「輪迴」
○當「想蘊」空掉以後,相當於禪宗的「見性」階段,「心」就不受「想念」的掌控。
△《楞嚴經》云,「想蘊盡者,能超煩惱濁,融通妄想」,故能「參禪」,能轉妄想為大智慧。
「行蘊空,是什麼?
「行蘊」的心念波,振幅微細度介於「深層次原子~淺層次次原子」之間,屬於難掌控的範疇。
「行蘊空」,代表不受「執著心」的掌控,故云「行蘊盡者」,則生滅滅已,寂滅現前,生「平等性智」
「行蘊」空掉以後,自己可以決定往生西方極樂世界,品位也可以自己選擇。
#《大佛頂首楞嚴經》云,「阿難。彼善男子修三摩提行陰盡者。諸世間性。…六根虛靜。無復馳逸。內外湛明。入無所入。…」
○可見,於「行蘊盡」時,妄念不再馳騁流逸,滅絕遷流,性入澄空,內根外境,同歸湛明,內外相盡,故入無所入。
「識蘊空,是什麼?
「識蘊」的心念波,振幅微細度為「次次原子;第八意識心」,屬於「輪迴」的意識心,最難掌控。
「識蘊空」,代表「轉識成智」,成就「大圓鏡智」,立地成佛,不受「輪迴」之苦。
「識蘊盡者」,則轉識成智,成就「大圓鏡智」,亦即「立地成佛」
「識蘊」,為我及我所,是妄想執著(即情識)、我執法執的最微細意識根源,是形成人生論的源頭,含有:「感情、人格、人生觀、價值觀」等一大堆的妄念。
「識蘊」,藏有生死輪迴的種子,涵蓋:「無明業力、能藏、所藏、執藏」等,具有成長性、流轉合成性、能攝性及變異性。
「識蘊」是產生「輪迴」的主因,空掉以後,「心」就不受「輪迴」之苦。
三、輪迴
「輪迴,是什麼?
「輪迴」,就是無意識的重複做「同一件事;同一種行為;同一種想法;…」等。
#佛家認為人死的前後,「第七意識心」,會受到強烈的「無明業力」所驅使,自以為是的往「地獄、餓鬼、畜生、人、阿修羅及天」等六個不同能量級的宇宙去投胎,形成「六道輪迴」。所以產生「輪迴」的主角就是「靈魂;意識心」
○佛家的「十二因緣」就是:「無明『緣』行,行『緣』識,識『緣』名色,名色『緣』六入,六入『緣』觸,觸『緣』受,受『緣』愛,愛『緣』取,取『緣』有,有『緣』生,生『緣』老死」
參見:【十二因緣的聯結元素示意圖】
「了脫輪迴,是什麼?「十二因緣」的聯結元素示意圖.jpg
*選擇「要;不要」輪迴,或是選擇往哪一道輪迴,「掌控權」,是操之在我,不是別人。當放下「妄想;分別;執著」,契入「絕對一心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空有不二+生心無住」的心地,即可斬斷一切輪迴業,了脫輪迴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