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學佛修行的幾件大事 煖頂忍世第一法」,是什麼?

「學佛修行的幾件大事   煖頂忍世第一法」,是什麼?
1.學佛有幾件不可須叟忘懷的事
第一件事是:發無上菩提心;發大願心
●「發無上菩提心;發大願心」,是什麼?
*發無上菩提心,就是發「四弘誓願」的心,但心中必須保持「發而無發,無發而發」
「四弘誓願」就是:
#第一願,眾生無邊誓願度。
#第二願,煩惱無盡誓願斷。
#第三願,法門無量誓願學。
#第四願,佛道無上誓願成。
*第一願,「眾生無邊誓願度」,這就是「發無上菩提心;發大願心」
#要有堅定找回真心的「大願心」,但心中必須保持「發而無發,無發而發」。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「大願心」中必須保持「無住生心;生心無住」
#沒有「大願心+大願力」,則學佛是不可能有成就的。
*《金剛經》一開始,須菩就問世尊「善男子,善女人,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,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這段話表示眾生已「發大願心」,但對「云何應住?云何降伏其心?」,是另一個議題。


第二件事是:堅定大願心
●「堅定大願心」,是什麼?
「堅定大願心」,就是「作意大願心」
「作意」,是「觸、作意、受、想、思」等五種心所中的一個名相。這五種心所的心念波,經過「堅固作意而無住,無住而堅固作意」後,可以契入各種微細度的虛空法界,簡稱為「周遍虛空法界」,亦稱為「五遍行」
#《俱舍論》曰:「作意,謂能令心驚覺」,或指:「心作識,識作意,意轉入心」(註:此「心」是指阿賴耶識;勉強也可以是真心)
●「堅定大願心 vs 五遍行」,是什麼?
「堅固作意」,就是「堅定企圖心」「五遍行」,就是令「心」契入各種微細度的虛空法界,簡稱為「周遍虛空法界」。要達到如此的「作意果報」,則必須「作意而無住+無住而作意」,亦即有「作意」但不起心動念。
#譬如,在「止觀」「身心歸零」的當下,將萬心萬念歸為一念(最好是阿彌陀佛這一念),並且牢牢貼住在「一個」所緣上,不要被雜念或氣脈的感覺牽著走,身上的任何感覺或反應,統統不理會,稱為「萬法歸一;事一心不變」「堅固作意」。若能進一步將「堅固作意」全部無住,則能契入「一法不立,身心歸零」的境界。
#依「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」事念就是「事一心」,定義為:以能念之心,念所念﹔佛,念念無間,行、住、坐、臥,惟此一念,更無二念,不為內惑外境之所動亂。(註:能所為二,但具足絕對清淨心)
「理一心」,定義為:了知,能念念心外,無有佛為我所念;所念佛外,無有心能念於佛,佛即是心,心即是佛,心佛一如,無有二相,唯是一心,寂然不動。(註:能所雙亡)
南懷瑾在《如何修正佛法》中特別提醒修行者,當「執著;作意」所緣境界上的「知」,保持始終不動時(即不取於相,如如不動時),則生理上的變化,才會源源不斷,這就是「天行健,君子自強不息」
「發大願心;堅固信心」,依老師的說法是發:『信』眾生是佛;『願』眾生是佛;『行』眾生是佛」的心」的大願心。
#依「阿彌陀經要解講義」,將「信願行」改為「信願持名」


第三件事是:覺在迷中修;正在邪中修;淨在染中修
●「覺在迷中修;正在邪中修;淨在染中修」,是什麼?
*學佛,要走入群眾,發心服務眾生,才能「接觸;體悟」迷邪染的境緣,亦才能修持「覺正淨」的心性。
「迷」,就是似是而非的言論、情境。
「邪」,就是邪理邪氣的言論、情境。《壇經》云,「有念念成邪」
「染」,就是充滿染污的言論、情境。
○修行成就的重要指標是:「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;對心不住心,對境不落境;身心歸零;萬緣放下;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;信願持名」
第四件事是:六度波羅蜜的生活
●「入悟入修」,是什麼?
「入悟、入修」,就是強調悟後在「生活中起修」,並且強調「悟與修不二」「解與行不二」「修行與生活不二」
「六度波羅蜜」必須在生活中修持。
參見下頁:「六度波羅密的內涵示意圖」


●「入悟」,是什麼?
「入悟」,是指凡夫發菩提心,一門深入,強調「理悟;勝解」佛法後,直到「見性;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」的當下,才稱為「入悟」
「理悟」,誠如《楞嚴經》云,「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。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」
「見性;絕對一心+眾生是佛」是有層次的。「見性的質」,應該和佛的一樣。但「見性的量」,則與「心地清淨度」有關,所以才有「悟後起修」。一般可以採用吉州 青原 惟信禪師所說的做為修持的標準:「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,『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』。及至後來親見知識,得個入處(即開悟),則是『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』。而今得個休歇處(即證果),則依然是『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』
「入悟;見性」的最低階層次,誠如惟信禪師所說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

六度波羅密的內涵示意圖.jpg

●「入修」,是什麼?
「入修」,就是悟後「悟後起修」。一般稱它為「行腳參學」。在「行腳參學;行住坐臥」當中,修「不取於相+如如不動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,則自性本具的「覺正淨」就在其中矣。


第五件事是:<淨土宗>的「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」
●「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」,是什麼?
「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」,是當下最殊勝的修行法門。
修行方法的示意圖可參見:鬆禪念佛成佛法門示意圖


鬆禪念佛成佛法門示意圖.jpg


或參見:16【禪;鬆禪吐納;鬆禪念佛成佛法門】


2. 修行
●「修行」,是什麼?
「修行」,就是淨化「內心;意識心」「愛取有;貪瞋痴慢疑;財色名食睡;名聞利養權…」等雜染與習氣。
「修行」的基本綱領就是「觀+離;看破+放下;離名離相…」等。
詳見25【觀+離;看破+放下;離名離相】


「修行的目的」,就是過著「無煩惱、解脫、可以由真心作主」的生活。
●「理事解行一如」,是什麼?
「理事解行」一如,就是在「修行」的過程,「理;事;解;行」「一體的;是彼些作用的;是彼此依持的;是缺一不可的」
●「觀」,是什麼?
「觀」,就是在「戒定慧」的依持下,「觀自己的內心」
「觀」,也可以是在「戒定慧」的依持下,「捨識用根;捨根聞性」「向內心看」,觀察自己的「起心;動念;妄念;習氣」
#更微細的「觀」,稱為「觀心;觀自在」
○和「觀」相關的詞有:「觀、止觀、觀照、照住、照見」等。
參見:【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】
「觀、覺、見」相關功夫位階及心念波微細度示意表.jpg


「止觀」,就是用「天眼(包括:肉眼)」看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
「觀照」,就是用「慧眼(包括:天眼;肉眼)」看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。當「觀照」的功夫達到「事一心不亂」(註:能所為二,但具足絕對清淨心),可以照天照地時,不但可以「照破那一念」,更可以「照破妄心」
「觀照」,屬於「明心 → 見性」階段。
「照住」,就是用「(法眼(包括:慧眼;天眼;肉眼)」看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。當「止觀」的功夫達到「理一心不亂」(即:能所雙亡),則「心光」「照亮」大部分的「念頭」,相當於「見性」的量「比較多、比較穩定」的境界。
「照見」,就是用「(佛眼(包括:法眼;慧眼;天眼;肉眼)」看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「照見」「心光」無所不照,「照亮一切起心動念」,當下就能看破「一即一切,一切即一」


●「離」,是什麼?
「離」,就是「捨;放下;還;無住…」
「離」,就是在「戒定慧」的依持下,放下「自我意識」;身心世界」
「放下自我意識」,相似的說法有:
「離相布施;放下萬緣;離相離念;離相離見;捨;能所雙亡;法住法位;無住生心;空四相;空四見;隨緣不變;…」等。
「離相布施」,就是:「放下呼吸;放下心跳;放下色身;放下財產;放下我見;…」等,這就是「放下身心世界」
●「觀 vs  離;看破 vs  放下」,是什麼?
「觀 vs 離;看破 vs 放下」是學佛或修證佛法的必要方法,其總原則是「戒定慧」
「觀 vs 離;看破 vs 放下」是一如。
#《金剛經》所介紹的「信解行證」,是重要的「學佛或修證佛法」方法,但仍然離不開以「戒、定、慧」為總原則的「觀與離」
參見下頁:【「戒定慧」的修行示意圖】

「戒定慧」的修行示意圖.jpg


3.禪宗的修行,可以歸納成「理入;行入」二軌,或「法門;行門」二軌
●「禪宗修行的總持」,是什麼?
*禪宗修行的總持是:「無念為宗;無住為本;無相為體」


●「禪宗修行的目的」,是什麼?
*禪宗修行的目的,是找回「清淨;平等;正覺」的本心,即找回「般若智慧」


●「無念為宗」,是什麼?
*修行的初級目標要達到「無念」,就是達到「不起心+不動念;心平氣和」
#《六祖壇經》云,「無念念即正,有念念成邪」
#依《六祖壇經》的標準,「念者,於念而無念;念者,念其如本性。真如即是念之體,念即是真如之用」
●「無相為體」,是什麼?
*修行的中級目標要達到「無念+無相為體」「無相為體」就是達到「有實體,但無實相亦無虛相」。用方便說來舉例,譬如「空氣,電磁波,光,聲…」等,都是「無相為體」。佛家對「無相為體」的定義則更嚴謹,定義其體是不生不滅,故「空氣,電磁波,光,聲…」等,都排出在定義中。
「如來性體」具足「實相無不相;實相無相;空有不二…」的持性。依《八不中道觀》云,「如來性體」具足「不生不滅,不斷不常,不一不異,不來不出」的特性。依《心經》云,「如來性體」,就是「舍利子」,具足「諸法空相,不生不滅,不垢不淨,不增不滅」
●「無住為本」,是什麼?
*修行的終級目標要達到「無念+無相為體+無住為本」「無住為本」就是合心性達到「自由自在;不停留在同一個時空中;不執著任一件事」
#依《六祖壇經》的看法,「無住者,人之本性」,因為「本來無一物」,何處可住呢?
○所以禪宗修行的原則是:「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
●「禪宗的修行細則」,是什麼?
*禪宗的修行細則,就是「離名離相;參禪返照;空有不二」
「離名離相」,是指「心」不住在「名;相」上;「心」不執著「名;相」
「參禪」,是指在「離心意識;禪定;如如不動」下進行:「觀念,止觀,觀照,照見」等做為。「返照」,在「觀念,止觀,觀照,照見」下,反過來省視自己「內心的心態」。檢查「內心的心態」是否保持「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
●「參」,是什麼?
「參」,就是在「離名離相」的下,「參觀;觀察」自己的「起心動念」
「離名離相」的當下,就是在「不起心動念」的狀況下,用「心能」「了知」一切狀況,尤其是利用「心能」去找那個「如如不動的自性」
○由於完全「離名;離相」的狀態不易取得,故常常把「妄心」鎖在「一個念上」,以便在「參」的過程中,「心」不會動搖的,這叫做「事一心不亂」
4.「煖;頂;忍;世第一法」,是世尊推薦的修行方法
●「四加行,是什麼?
四加行是指「煖;頂;忍;世第一法」,是修行者「見性」前,必須加修的「基礎方法」,它的重要性,就像我們蓋大樓的「梁柱」一樣。
●「煖」,是什麼?
「煖」,代表「心無掛礙+無事無念+身心放輕鬆」下所產生的暖相,是一種炁功態
●「頂」,是什麼?
「頂」,代表「頂輪 與 虛空」一體;或稱為最高無上的貫頂境界。
「頂輪」的訊息場可以和虛空的訊息場產共振。


●「忍」,是什麼?
「忍」,代表「清淨心」的境界。
「忍」,代表用手術刀,截除妄想;執著,得八地菩薩的「清淨心」境界。
「忍」「心」安住於道理空中而不動。
「忍」是六度般羅密中的第三個元素,也是「保住福報」的重要元素。
○高層次的「忍」,代表滅盡了「無明、生死」的煩惱念障(即:八地菩薩),亦即「世間的觀念、煩惱」都截斷了,故能「證空→證能→證淨」
●「世第一法」,是什麼?
「世第一法」的位階超過「忍」,是世間修持「見性」的最高成就,但還沒有跳出世間,為有漏智之最極,世俗法中之第一。
「世第一法」,為「欲界」世間的最高境界,即道家的「真人境界」
○就道家而言,當一個人修到「世第一法」這個階段時,才能夠算得上是個人,做人到達了頂尖,也等於莊子所說的「真人」
△任何能使「欲界」凡夫開悟見性的法門,都稱為「世第一法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