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6年6月15日 星期三

「開悟 開悟的層次 理悟 體悟 證量 現量」,是什麼?

「開悟  開悟的層次  理悟  體悟  證量  現量」,是什麼?
1.開悟
●「開悟」,是什麼?
「開悟;悟;見性」,就是找到「真心」
「真心」的異名有:「本心;真如;真如自性;自性;菩提自性;如來;如來心體;佛性;本來;本來面目;無相無不相;無相為體;本地風光;如來藏;佛地…」
「開悟;悟;見性」,其心態是:「絕對一心;了了分明+無事無念+生心無住」
「開悟;悟;見性」,也可以用「天亮了;了了分明」來形容。
參見:10【真心 vs 妄心】
參見:07【見;見性;見山是山;見山不是山;見山還是山】
●「開悟的層次」,是什麼?
*依老師的說法,「開悟;見性」是涉及到「質;量」的問題,故「開悟;見性」是有層次的。層次是:「悟空 → 悟能 → 悟淨」
*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「開悟;見性」的層次是:
#初級的「開悟;悟」層次,是「悟空 →悟能」,那是屬於「空四相」的層次。當下「見性的質」和佛一樣,但「見性的量」則不足,且不穩定。
#高級的「開悟;悟」層次,是「悟淨」,是屬於「空四見」的層次。
*依《壇經》的標準,「開悟;見性」的層次就是「悟無念→悟無相 →悟無住」。但若尚未到達「悟無住」者,則「見性的質」和佛一樣,但「見性的量」則不足,且不穩定。
#《壇經》云,「悟無念法者,萬法盡通;悟無念法者,見諸佛境界;悟無念法者,至佛地位」。
*依吉州 青原 惟信禪師的說法,開悟有三個層次,即:
#第一個「凡夫層次」是:『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』
#第二個「悟空層次」是:『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』
#第二個「悟空空有不二層次」是:『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』
吉州 青原 惟信禪師說,「老僧三十年前未參禪時,『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』。及至後來親見知識得個入處,則是『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』。而今得個休歇處,則依然是『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』
*依「覺」的標準,「開悟;見性」的層次是:「正覺;正等正覺;無上正等正覺」
#依《壇經》的標準,「無上正等正覺」「般若;大智慧」,其定義是:「心量廣大,遍周法界。用即了了分明,應用便知一切。一切即一,一即一切,去來自由,心體無滯」
「般若;般若智慧;大智慧…」「俗智俗慧…」不同。
參見:【「般若智慧 vs 俗智俗慧」比較表】


「般若智慧 vs 俗智俗慧」比較表.jpg
●「開悟的必要條件」,是什麼?
*開悟的必要條件,是:「離相離見;離名離相;身心歸零;無念→無相→無住…」
#《金剛經》云,「離一切諸相則名諸佛」
#《金剛經》又云,「凡所有相虛妄,若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」


(1)第一個條件是:「離一切相」
「離一切相」,可以「開悟見性」「見性的質」和佛等肩,但「見性的量」則較少、不足。
#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初級的開悟是「須陀洹」,又稱「初果羅漢」
「初果羅漢」,就是「離我相;離人相;離眾生相;離壽者相」
○《宏智禪師廣錄》云,南泉禪師指庭前牡丹云,「時人見此一株花,如夢相似」。這就是到達「凡所有相虛妄」的境界。
○《金剛經》又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


(2)第二個條件是:「離一切見」
「離一切見」,見性的「量」「離一切相」見性的「量」較多些。
#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就是「離我見;離人見;離眾生見;離壽者見」。離一切見,則「見性圓滿」
臨濟禪師臨終對門徒偈曰,「沿流不止問如何,真照無邊說似他。『離相離名』人不稟,吹毛用了急須磨」
「離一切見」,就是《大乘起信論》馬鳴菩薩所說的:「離言說相;離名字相;離心緣相」
2.理悟與體悟
●「理悟」,是什麼?
「理悟」,就是依邏輯論證,找到「能所雙亡的無量一」,了了分明:「宇宙萬有;宇宙萬理」
「理悟」的層次,亦可以分為「悟空 →悟能 →悟淨」
*《楞嚴經》云,「生因識有,滅從色除,理則頓悟,乘悟並銷。事非頓除,因次第盡」
「理則頓悟」,就是找到那「能所雙亡的無量一」,可以貫通「一切經典的邏輯」,那就是「理悟」
●「體悟;證悟」,是什麼?
「體悟」,亦稱為「證悟」,就是「以此心體消融於如來性體而悟」,當然「證悟」只能屬於「自內證;自受用」,不能如科學般的公開重複驗證。
青原 惟信禪師的悟,這就是「體悟;證悟」
青原 惟信禪師的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,是什麼?
「見山是山,見水是水」,代表「心體;境界」是二元系統。
#這是凡夫所見的境界,稱此境界為「生滅相」
青原 惟信禪師的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,是什麼?
「見山不是山,見水不是水」,代表「虛妄相」,亦即「心體;境界」剛剛消融於一元系統。故《金剛經》云,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
此階段見到「空有」不二,亦即「悟空」的初步階段,故屬於初階「體悟、證悟」境界。
○此階段的「悟空」,有些人泛稱它為「開悟;見性;證悟,但事實上「見性的質」尚缺「悟能、悟淨」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當下只是「空四相」,尚有契入「空四見」
青原 惟信禪師的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,是什麼?
「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」,代表「心體;境界」完全溶入一元系統,但未完全契入「佛地」
#這尚未達到「空有不二」「圓滿」階段,可能尚缺少「悟淨」階段。
○真正契入「佛地」,必然是「五眼盡通;實相無相;心佛眾生三無差別」,故惟信禪師才說「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」


3.開悟的困境
●「迷」,為什麼?
「我」,當然「認識」自己,也「知道」宇宙的種種知識。為什麼「我;凡夫」都活在「迷境」而不自知呢?
#依《金剛經》的標準,有「我」,就是具足「我相、人相、眾生相、壽者相」,以及「我見、人見、眾生見、壽者見」
#凡夫自認為了解很多「科學知識;宇宙真相」。但佛陀說,凡夫所看到的「相」,都是生滅相,都是「如來性體」的所有相,所以《金剛經》才說「一切有為法,如夢幻泡影,如露亦如電,應作如是觀」
佛陀說,一個真正「開悟」的人,看到的是「見山還是山,見水還是水;眾生是佛;實相無相;不生不滅相;生減相;宇宙本元訊息場;…」,那才算是證悟「如來性體」。依《心經》的標準,就是證得「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」
●「眾生是佛」,是什麼?
說一切眾生皆有「如來智慧德相」,只因「妄想 執著」,故不能證得。
#具足「如來智慧德相」的眾生就是佛。
「妄想執著」,是指我們具足的「妄想心;憂慮心;分別心;慳貪心;掛礙心…」等。這些「妄想;執著」障礙了「真相」的流露。
*那為什麼一切眾生本來是佛,如今卻得了「妄想;執著」呢?
「因為無明故」
○《楞嚴經》云,「知見立知,即無明本;知見無見,斯即涅槃」
○《楞嚴經》亦云,「無明不覺生三細,境界為緣長六麤(粗)」
○《六祖壇經》亦說,「迷人於境上有念,念上便起邪見,一切塵勞妄想,從此而生」
●「不知道自己是佛」,為什麼?
說,「如來智慧德相」是被多生累劫的「無明業力;妄想執著…」所障礙,所以流露不出來,流露出來的只是被障礙、失真的「相;用」而已,所以很多凡夫爛用「相;用」,到處「為非做殆」而不自知。
*其實每一個人都可以「自受用;自內證」自己的「如來智慧德相」,只是自己「無明」而已。
#《指月錄》卷四有一段對話,國王問說,性在何處?」波羅提回答說,性在作用,王自不見?」國王又問,「於我有否?」波羅提回答說,「王若作用,無有不是,王若不用,體亦難見」
4.證量  現量
●「開悟的證量」,是什麼?
*證量的「證」,就是「能舉證;能現身說法;能說明;能推理」
*證量的「量」,就是量化的「量」
「證量」,就是對「自受用;自內證」所獲得的「果報」,能做「邏輯性;實例性」的量化說明。
「開悟的證量」,是可以從開悟者的「生理結構;心理結構;心念」等三方面,呈現出可供「觀察證量」
#可供觀察的「生理證量」,可以分成:
○健康明顯好轉。
○六根的功能改善很多。
#可供觀察的「心理證量」,具有:
○心開脈解。
#可供觀察的「心念證量」,具有:
○展現正念。
○生慈悲心。
○智慧的通透度良好。
●「開悟的現量」,是什麼?
*現量的「現」,就是不必藉用任何「證明、推論」,就能「現身說法;自動顯現;自動明白」
#現量的「量」,就是能夠量化的「量」。對「自受用;自內證」所獲得的「果報」,能用「現身」來說服別人,就稱它為「現量」
「開悟的現量」,只能「自內證;自受用」,無法拿出邏輯的「證明、推論」來說服別人,但可以用「現身說法」來說服別人。


●「開悟」者產生健康好轉的「現量」
*健康發生明顯的好轉。
*多數的疾病也會不加治療而自然康復。
*臉色會變得紅潤。
*膚色會變得柔和。
*目光會顯現出清澈。
*腳底和手心也會溫溫熱熱的。
*身體會猶如兒童一樣柔軟。
*充滿了生命的活力。
●「開悟者」會產生六根功能改善很多的「現量」
「開悟者」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功能會大大的改善,初期雖然不可能同時呈現六神通的能力(即:天眼通、天耳通、他心通、宿命通、神足通、漏盡通),但會產生超知覺能力,或產生第六感能力,或產生直覺能力…等。
●「開悟者」會心開脈解,產生鬆暖樂輕虛的「現量」
*由於「開悟」者的心輪打開,心識與空性相通,因此內在的心理壓力完全消失,而新的心理壓力也不會再形成,而且內心原有的疑惑情結也會一同解開(又稱心開脈解)。因此,「開悟者」的整個身心會立刻體會到一種極端的喜悅(佛家稱為內觸妙樂),這種感受甚至會彌漫到全身的每一個毛孔,乃至每一個細胞。因為這種感受,使得「開悟者」的內心產生「鬆暖樂輕虛」的現量。
「開悟」,也叫著證入菩薩的初果—歡喜地。
「開悟」,所達到的內心境界,一般稱它為極樂世界,「開悟」的喜悅又稱作空樂或涅槃之樂。
●「開悟者」會展現正念的「現量」
老師一再強調,在行住坐臥的一切時空當中,一定要修持「以佛法會」。因此老師從來不講會引起爭論的議題,尤其是政治議題、或涉及人身攻擊的任何議題。他不時地以永嘉 玄覺禪師所說的「生死事大,無常迅速」來警惕我們,告訴我們真的是無路可走,就在這一口氣而已,不可以浪費一分一秒在無謂的議題上。
●「開悟者」會產生慈悲心的「現量」
老師不但不時的關懷我們每一位學員的心是否能時時安住,甚至對於介紹而來的新朋友,也都真誠的相待,不論他們所提的任何問題,譬如夫妻的溝通問題、父子的溝通問題,孩子的讀書或行為問題…等,都會盡心盡力的、不厭其煩的為他們做心理諮商與輔導。當來訪的客人離開茶行時,老師一定親自送到門外,並囑咐行車安全。
老師平常也一再的教導我們,必須感恩這塊土地、感恩賣菜的阿桑、感恩…等,他一再講一滴水要拋入大海才不會乾涸,引導我們要投入眾生,修持「眾生是佛、眾生是老師」。
*為什麼「開悟者」會自然而然的產生慈悲心呢?因為他悟到本來面目,悟到天地同根萬物一體,悟到此有故彼有、此生故彼生。
●「開悟者」會產生智慧通透度特別好的「現量」
*十年來,個人常以量子力學的理論和老師討論佛法,他雖然未曾學過量子力學,但總是耐心的傾聽我的說法,之後,他就很快的抓住問題的關鍵概念,然後點破我的迷津,真不可思議。
*在老師的茶行中,常常會遇到討論佛法的訪客,據我的觀察了解,訪客中,有的是得到佛學博士學位的出家人、有的是醫生、有的是工程師、有的是廠長…。老師在討論佛法的過程中,一樣是耐心的傾聽,之後,他一樣很快的抓住問題的關鍵概念,然後點破迷津。
5.檢驗開悟的方法
●「以心印心;心印傳承」,是什麼?
「以心印心;心印傳承」,是檢驗開悟的唯一方法。它們的的基本理論就是:「佛佛道同;天地同根;萬物一體」
「印心」,就是「印證」他的「知見」是否契入「一真」。印證他的「知見」是否「絕對平等?絕對不二?」。印證他所悟的「道」「如來真實義」是否相契合;印證他所悟的「道」「悟空、悟能、悟淨」是否相契合;…。若契合,那就是「開悟、見性」
「開悟、見性」這個階段,「見性的質」,和一樣。但「見性的量」,仍然可以有部分的不穩定。
●「達摩西來,單傳直指,以心印心」,是什麼?

*這是《憨山老人夢遊集》的一句話,其意是說達摩西來傳法的方式,唯用「以心印心、心印傳承」。其實《宗鏡錄》亦云,「祖佛相傳一心之法,以心印心,不傳餘法」。《景德傳燈錄》亦云,「自如來付法迦葉以來,以心印心,心心不異。印著空則印不成文,印著物則印不成法」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